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2019-01-13王宏利

魅力中国 2019年28期
关键词:情境思维课堂

王宏利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实验中学,河北 承德 068350)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是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其效果是多层次的。一次提问是否成功,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准”“精”“活”,提问“准”,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教学重点揣摩透彻,深入分析发掘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关键,适时设疑,就可让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提问“精”,课堂提问,不在于多,重在精,要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处处设疑,一问接一问,没有启发性,学生思维的琴弦就会绷得十分紧张,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难引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因此,不能促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的地方不必设疑。提问“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发散思维空间,拓宽学生思维,引发丰富的联想。

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否成功,而提问正是构成课堂教学中语言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效果。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提问要突出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学生主动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也给予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兴奋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主动探求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双手给学生奉送真理。

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抑或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进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用问题驱动学习过程,把问题与学生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猜你喜欢

情境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