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2019-01-13刘胜君
刘胜君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史各庄小学,河北 保定 072550)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渐行渐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也进一步深入,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切身体验在学中玩和玩中学,最终喜欢上数学,这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笔者通过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生活化的渗透,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技能训练呈现数学生活化
数学是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客观问题,改善客观世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工具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教学核心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数学技能地训练应着眼于学以致用。比如:学习《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需用小数。学生发现商场商品的价格、工程数据、公司统计报表等领域广泛使用小数。<2>收集你的钢笔、苹果、运动服等价钱,你能用小数表示吗?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通过反馈、交流、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使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训练再现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堂应用教学有时是教师人为的编排特定的,学生必须排除人为设置障碍的干扰,学生要会寻找数量关系,选择算法,确定算式等一系列解题过程。教师应大胆摆脱教室“围城”束缚,引领学生到广阔的社会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圆的周长》之后,我设计练习题:你能运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测量出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直径吗?又如:学习植树问题,操场宽36米,每隔3米种一棵树,问:两头都种种多少棵?一头种种多少棵?两头都不种能种多少棵?学生被这富有创意性、挑战性和实践性练习题所吸引。这样,既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以致用,又能使学生亲身体验会学、会用,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三、问题意识训练强化数学生活化
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引线,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传统教学设计的一题多问、编写应用题、补充问题和条件等题型旨在培养学生树立质疑问难的意识。但这些单一重复的练习,只需学生简单呈现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顺利完成。只有真正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四、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自然会愉悦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能起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用吃西瓜的例子。西瓜地里有一个西瓜,第一次小小吃了西瓜的一半,剩下了多少?第二次小小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剩下了多少?第三次小小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小小第三次吃了多少西瓜?这样类似的情景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教师经过一步步的提问和引导,推导得出吃了一个西瓜的一半,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我再引出了今天的新教学内容6和7。学生们因为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五、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游戏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生活化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生活与数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场景进行数学学习,是一种学习数学课程的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认识钱币时”,教师随堂办起了超市。几个学生当营业员,几个学生当顾客。
小亮问营业员1:“文具盒多少钱一个?田格本多少钱?小刀多少钱一把 ?我买一个文具盒、三个田格本、两把小刀需要多少钱?”
小明学生到营业员2那里买了三块巧克力和一瓶果汁。小明问需要多少钱?
通过学生熟悉的这些场景游戏,老师没有多费口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简单的运算和元角分的关系。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场景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生活语言来诠释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让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大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地球之变,粒子之微,化工之巧,日用之繁,火箭之速,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生活与数学的精彩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