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的角色塑造
2019-01-12邢诗涵
邢诗涵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一、对歌剧《木兰诗篇》的综述
(一)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历史背景
就当前作曲家发展现状来看,当务之急是如何将中国民族性作品与西方艺术作品完美对接。河南占据中国腹地位置,文化底蕴深厚,经典之作《花木兰》被拍成好莱坞动画影片;少林文化被世界多个国家引用,仅河南豫剧这一文化形态处于低迷状态。音乐剧《木兰诗篇》便是为了缓解河南文化桎梏现状而创作形成。歌剧中的木兰角色,个性鲜明,有血有肉,面对战争,她为之哀痛,痛惜战争中失去生命的鲜活个体,她渴望和平,渴望真情。特别是《和平颂》的语言风格,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们对和平与真情的渴望与赞美。由此可见,《木兰诗篇》又是在历史英雄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创作而成的。
(二)歌剧《木兰诗篇》剧情结构
歌剧《木兰诗篇》以音乐结构统领全篇,将情景与故事情节恰到好处的融入序曲与四个乐章中。
首先,序曲。着重刻画憎恶战争,渴望和平这一主题形象。序曲开始,钟声起,灯光暗,圆号与小号齐奏,勾勒出一幅战争场景图,推进了戏剧矛盾冲突。剧起,哀怨的女声哭诉着亲人逝去的悲痛;低沉的男声倾诉着生命的无奈与战争的惨烈。如此序曲开篇,充分彰显了作曲家理性的思维色彩。
第一章,替父出征。战争摧毁了宁静、和平的生活,木兰念及其父年迈,毅然决定代父出征。此章以“柔板与叙事歌”为主要表现手法,描述了战争来临之前的小女儿心态及其父身体年迈无法保家卫国的无奈,基于此背景,叙述了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的心理过程。
第二章,英雄血洒疆场,讴歌战友情谊。此段以“快板与梦幻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快板着重表现木兰与战士们“关山度若飞”的场景;“梦幻曲”着重表现木兰替刘爽挡剑时的梦幻心态,生动地描绘了一名普通女性对爱情与和平的向往。
第三章,巾帼情怀,英雄凯旋而归。此段以“酒歌与思乡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酒歌采用领唱与合唱方式来表现三军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思乡曲着重描写木兰在战争胜利之后的思乡之情及对回归田园的渴望。
第四章,和平礼赞。以“俚曲、安魂曲与终曲”为主要表现形式。俚曲着重描写木兰凯旋归乡后乡里们迎接木兰时的激动、愉悦之情及木兰与刘爽喜结良的欢快场面。俚曲结束后,音乐情绪急转为沉重情绪,在如此欢快、祥和的场面中,木兰忆及牺牲战友,一时之间感慨万千;在安魂曲基调的牵引下,一曲充满人性大爱的《和平颂》把整部歌剧推向高潮,引出歌剧的中心主题。
二、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角色分析
(一)以孝为先奔赴疆场的女儿花木兰
从木兰所处社会背景来看,她自小受家庭教育影响,擅长舞刀弄枪,性格十分爽朗。但木兰与其它女儿们一样,喜欢织布,但听闻军告之后,再无心思。故此,歌剧第一乐章利用童声合唱的方式描写了木兰当时的状态“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借此向观众描绘了木兰停机嗟叹的场景;夜幕降临,木兰为此难以入眠,回望窗外,独自低吟,“念爹爹身体年迈,恐有心无力,倘若奔赴疆场,只怕再难归乡,而弟弟尚且年幼,自身条件亦不符合征兵要求,朝廷军令莫敢不从,到底谁去边关出征……”,如此情景无不揭露了木兰此时的矛盾纠结,不知所措的心理。而此时,木兰父母踉跄登场,亦为出征事宜倍感为难,无不低声哀叹。至此,木兰灵机一动,起身离开机杼,转而拔剑而出,这一系列动作过程深刻揭露了木兰从愁挫、纠结到坚定替父从军的心理波动过程。这时的木兰俨然突破了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女扮男装,即将奔赴疆场的女儿木兰形象由此而变得鲜明。
(二)征战岁月中—刚柔相济的英雄花木兰
在歌剧第二乐章“寒上风云”中,作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法通过描绘一年四季四个场景来展现木兰的征战岁月。在寒冷难熬的“冬季”,木兰为探查敌情,深入虎穴,展现出与男性相比毫不逊色的不畏艰难、奋进勇猛的英雄形象。在敌军即将溃败,木兰迎接刘爽,发现其后冷箭时奋不顾身为其挡剑的举动,更加深了木兰的英雄人物特质,虽然其中饱含的情愫不明,但她在生死面前做出的大义之举,更映射了木兰善良的本心。
(三)凯旋而归—平凡质朴、牺牲小我的女人花木兰
歌剧《木兰诗篇》在塑造木兰英雄形象的同时,也刻画了木兰作为一名普通女性的孤独与对父母的依恋。歌剧开始时,木兰身着素衣,只身坐在机杼前嗟叹,此时的木兰仅是一名平凡朴实的劳动女性;第二乐章“寒上风云”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壮士纵马走边关,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此时,一名孤独渴望归家的女性形象跃然于观众面前;第三乐章,木兰在疆场帐篷内蹑手蹑脚的取出明镜,苦于无法对镜梳妆,这一系列小动作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木兰作为一名少女的爱美之心。
同时,歌剧《木兰诗篇》也精心塑造了一个“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花木兰形象。剧中,木兰将对父母的爱、对国家的爱联系在一起,并随着剧情发展缓慢渗透升华。终曲《和平颂》的演唱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将木兰的“小爱”升华为人类“大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