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育芬芳
——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述评
2019-01-12邓超
邓超
(贵州省正安县第一中学,贵州 遵义 563499)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集中体现的作文,依然是夺分大项。每年的试题命制与走向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关注,同时也为下一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和作文备考提供有效借鉴。今年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是以历史厚重感与时代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可以说,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本,着眼于思辨性与理性精神,强调使命与担当,开放性与立体性并存,做到点线面结合。要求考生从多角度、深层次、高立意援笔,从而写出自身对人、情、事、物、理的个性而独特的体悟。
一、增强“四个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原有的《课标》进行了修订。“基本原则”中强调了广大学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人才之培养,必以德为先,培养我国德智体美全面而个性发展,并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与2017年全国I卷“中国关键词”和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异曲同工。集中体现了新世纪的标志事件与新时代的重大历程,具有鲜活的时代性,让考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试题命制的着眼点更多是让祖国新生一代,在伴随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让考生在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同时,充分认识自身的发展同国家、民族、社会的深刻关联性,从而让“四个自信”,尤其是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考生身上落地生根。
天津卷以“器”生发联想和想象,立足文化传承与理解。试题注重考生深入理解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将其中的优秀因子内化为自身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引导考生对助人成器、国之重器的深刻思考,启迪考生对大我与小我的理解。进而提高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为实现个体价值、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似乎与全国I卷一脉相承。关注的是新时代的新青年的成长与国家不断发展的历程,强调的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这是当下祖国对于这一代人提出的时代新要求和殷切希望。
二、奏响改革强音,彰显时代精神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诚如去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四十周年。需要对当下的时代主题和命题要有深切的感知和把握,唤起我们对一路走来历程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今年的试题具有较强的积极导向功能,指向改革发展与时代精神。
全国III卷“改革开放三部曲”,恰似2017年全国Ⅱ卷根据古诗句自拟文形式,可谓旧瓶装新酒。从内容看,三句标语口号高度浓缩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奏响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最强音,书写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恢宏篇章,凝练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演变和发展方式,反映了各个重大关键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时代精神。从地域看,分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由南至北,覆盖我国主要经济带。从时间看,1981,2005,2017,撷取三个代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三个时期,颇具代表性。全方位、立体化、广角度地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奋斗画卷,彰显了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对考生而言,应深刻领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面对诸多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用自己的行动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添砖加瓦,着色添彩。
浙江卷“浙江学子的新思考”和北京卷“绿水青山图”,都是紧跟时代主题的材料。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翅膀,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去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红利。引导考生在大时代环境中思考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
三、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毋庸置疑,具备思辨性对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不管是抽象还是具象,不管是经验世界还是理性精神,思辨能力都扮演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高考作文对这一点的考查并没有缺失和离场,2015年四川卷“老实与聪明”、重庆卷“等待”、广东卷“近与远”、天津卷“范儿”、福建卷“路”,2016年全国I卷“奖惩之后”、江苏卷“话长话短”、北京卷“老腔”,2017年上海卷“预测”、浙江卷“三本大书”、江苏卷“车辆与时代变迁”等。可以说,伴随自主命题减少与全国卷并存的新形势下,尤其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稳步推进,培养广大学生思辨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与评价维度。通过语言建构和运用,让考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而今年也不例外,从高考命题角度出发,依然强化了这点在考生身上的具体实施和效用。
全国Ⅱ卷“幸存者偏差”,也叫“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常适用于统计学、金融和商业领域。这往往要求考生具备对材料进行有效加工和整合,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可以获悉,人们发现幸存的轰炸机中,机身中弹的数量很多,而机翼中弹的却很少。因此人们认为我们应该加固飞机的机身。其实不然。就是因为机身中弹多还能飞回来,所以机身中弹并没有影响飞机飞回。而机翼中单少则说明了子弹打中机翼对飞机的影响更大,导致飞机不能飞回。举个例子,经过枪击案而活下来的人当中,手部腿部中弹的很多,而击中头部和心脏的少之又少,正说明了人的头部和心脏对死亡率的影响更大而不是手和腿。显然,试卷的命制是在逐步引导广大考生从多维角度认知问题,鼓励学生个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考生可以通过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如全面地、综合地、科学地和立体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内部规律进行理性分析。虽然有些考生不了解这个概念,但依然可以提炼“力排众议”“更”“被忽略”“事实证明”等重要信息提示点进行作文。如果说由诸多未曾知晓的概念构成的是一堵城墙和一团迷雾的话,那么对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整合与拓展则是我们由雾里看花到拨云见日的不二法门。广大考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平时也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力度。
江苏卷“解读语言传递”,生活处处皆语言,形式千姿百态,就看我们能否解其中千百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很大程度上能观照出考生语文的综合学科素养。语言的曲与直、隐与显、具体与抽象、艺术与科技皆是其外化形式。说话是语言,肢体是语言,表情是语言,眼神是语言,建筑是语言,文化亦是语言。材料注重对考生的思维引导,强调对现实和理性空间的阐释,充分发挥考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在这点上,江苏卷一直在守正这一传统。
四、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助推素质教育
归根结底,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和重要成果就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当然,随后全国对此也进行了大范围、高层次、持续性地讨论和热议,相关高端学术会议和论坛也助推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人心和落地生根。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广大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持续推进。尤其今年的全国I卷、全国Ⅱ卷、江苏卷、天津卷、上海卷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命制上多少是有些考量,且逐步向此方面考查的转向和力度越发明显,当然这种转向和力度并非陡增和剧变,需要时间平稳过渡和衔接。这在很多程度上给予了我们教育教学、评价和备考的诸多导向,不可小觑。
五、生活化、灵活性和开放性并存
近年来,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试题逐渐趋向多角度、开放性和生活化。最直接的考量就是让广大考生都能下笔,都有话可说,而不是让一部分可说,一部分无话可说。设若两极分化严重,这必然不是命题人和广大考生所希望看到的局面。而区分度和效度则就成为了一个重要标杆和维度。让一部分有才华、思想、高度的而又有真知灼见的考生脱颖而出,让部分符合要求但不是特别突出的考生能抽离出来,让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考生筛选出来。从而形成梯度选拔。而就高考本体性而言,无疑区分度和效度会伴随其整个过程。
今年全国I卷同2017年全国I卷“中国关键词”和III卷“高考考场话高考”的命题角度具有相似性。引导考生对当下生活的认知和体悟,激发考生写作热情,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去深刻领会他们与社会、时代、国家、民族发展的关联性,从而塑造考生由内生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积极饱满的心态思考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和努力方向。这样,对考生而言,担当则显得尤为崇高。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也强化了这一点,高度责任感和社会实践性。
上海卷“被需要”和江苏卷“语言”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引导考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正因为生活的丰富性更加体现构思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种开放式的材料启迪考生大胆思考,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架构作文产生一定阻力,显得不那么沉着痛快。
六、强化测评效度,紧贴高考命题思路
测评与考试是语文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当然,这对高中高效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着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而从试卷命制而言,也更加注重以情境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这里的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这样的情境往往以多样、综合、开放的姿态呈现,让广大考生在复杂情境、多维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作答空间。
一方面综合性考查命题导向更加明确。作文不仅涵盖了“基础等级”,也聚焦了“发展等级”。不管是何种等级的考查,都是综合性的考查,既避免了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的考题,也避免死记硬背。而灵活性和运用不但是考查的重点,而且是广大考生易被忽视的维度。另一方面材料选取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贴近广大考生的生活实际,避免出现偏题和怪题。既强化学生重视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也引导他们从中获得对当代生活、社会、国家、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如今年全国I卷、全国III卷、北京卷、上海卷、江苏卷都从生活细微处提炼材料,让考生对材料不至于产生陌生化,但要写出高水平作文也不是那么容易。一定程度上对广大考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等级”要求,可以说融通和运用是今后教与学这对矛盾的重要关注点,而对这点的考查一直在持续,并非今年所独有。
语文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更是生活。语文的浸润给予我们作文自由驰骋的空间。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但彰显时代精神,不断强化思辨性,而且强化学科核心素养。既聚焦生活化、灵活性和开放性,也强化测评效度,紧贴高考命题思路,引领广大考生创造性思维写作,激发写作兴趣,这对人才选拔和教学引导大有裨益。可以预期,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依然是对“以德润身”,“以文化人”的延续,发展素质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各种矛盾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时代与小人物、国家发展与自我成长、民族复兴与主体担当都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伴随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生态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优秀传统文化”“科技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与中国梦”“文化自信与大国风采”“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振兴乡村与记住乡愁”“家庭与时代”“修身与教育”等方面可能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思考的方向。当然,不管高考作文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以考查和架构广大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为旨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