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快乐教学法”的应用
2019-01-12陈江南
陈江南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学校,江西 景德镇 3334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被逐渐更新变化,而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教育教学更要致力于创新。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中应该改“讲”为“学”,这样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和运用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娇生惯养,且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教师教学时大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尝试探究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他们愿意并乐于去学习数学。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应用“快乐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课堂导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引人入胜、有趣的课前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课准备结束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在下次课前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要求他们在学习前去自行搜索和下载上课有关的学习资料,从而实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的目的。
二、注重游戏竞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游戏竞赛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所以在平时的复习巩固环节,我常常开展赛一赛、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等活动。例如,我常选用以下的游戏竞赛进行教学:(1)“开火车”游戏,即看哪组的“火车”开得最好,也就是说师出示口算卡片或数的组合与分成,每组进行接力赛,全对的一组获胜;(2)“传物”游戏,即全班学生一起说“传!传!传!传到你,传到我!传到最后一个就是你,传到你,你就要回答一个问题”,然后依次传物回答问题。设计这样的游戏竞赛,学生很喜欢,个个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当中。
三、注重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开始,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甚至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心理特点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有自卑感,不懂的知识不敢问;二是学生觉得自己智力低,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后放弃学习。针对这些原因,我主动亲近学生,把他们当成好朋友,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学习数学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堂上,我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设计课堂提问,尽量找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且不论回答正确与否,一律给予鼓励,重在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求异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我注意引导和辅导个别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减少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愿意亲近数学、学习数学。
四、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一般借助生活实践,从最初学会理解某些行为到掌握初步的生活经验,形成观察力、注意力及概括能力等,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大于号和小于号时,我请两位学生扮演猴哥和猴弟进行情景演绎:“猴哥有32元钱,猴弟有23元钱,想把他们的钱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表示时,兄弟俩都不会,于是去问小猪。小猪说:‘你们兄弟俩谁走在前面?如果是猴哥在前面就用大于号,如果是猴弟在前面则用小于号。也就是说,大于号开口向左,小于号开口向右;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这样讲解,学生一学就会,且效果较好。
又如,教学《元角分与小数》后,为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我设计“购票”的实践活动,即让一位学生扮演售票员来卖票,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去买票。这一情景真实地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进行实践活动,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学生学而不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的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好的人,语言表达也十分流利。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表达清楚,能够自然流利地说出每道题的解决过程。例如,教学看图说话时,我让学生先阅读题目,再将其口述成为文字应用题。又如,教学《认识与位置》时,我也让学生熟记顺口溜,即“上下前后和左右,两两相对好朋友;上面头来下面脚,面向前来背向后;区别左右莫发愁,分清左右看双手”。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记忆、学得轻松,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现在很多教育研究工作者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旨在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使他们于快乐中掌握所学知识,获得真正的发展。而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应通过“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