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焉识的内心世界解读
2019-01-12任紫怡
任紫怡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留美博士陆焉识被判为反革命押送大西北改造,改变了他原有的人生轨迹。从爱情到尊严, 再到他一生所求的自由, 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后来追求的正是曾经所拼命抛弃的。由此, 永远的失去与永远的追求构成了他的精神困境, 也显示了其人生的不可逆,这种不可逆成就了历史与政治背景下苍凉的人性悲歌。
一、自由追求
“作者在书名上着一‘犯’字, 可谓用心良苦。因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 在称呼犯人时常在他的姓和名字之间加一个‘犯’字, 叫做‘×犯××’, 这种特殊用法, 带上了那个特殊历史语境的烙印, 为小说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和神秘感。”①此外,“犯”字的隐喻意思就是精神世界的不自由——婚姻的不自由、学术的不自由、行动的不自由等,作者贯穿全书为我们铺了一条关于“追寻自由”的线索。
对于失去自由的痛苦, 陆焉识有着深切的体会。早在十几岁时, 他就失去了为自己的婚姻做主的自由。仿佛是为了补偿自己, 在国外的日子, 他尽情地挥霍着难得的自由,然而由于来自弱国, 始终难以获得足够的尊重, 甚至连与自己热恋的情人都羞于公开承认彼此的关系。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自尊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在美国的生活,返回那个剥夺他自由的家庭。
回国后,他费心费力地敷衍着身边各种人, 为了不让别人为难, 常常做别人为难他的事,稍微一点点的我行我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和家人惹来麻烦。在五十年代的政治变革中, 稀里糊涂地被冠以“反革命”罪行而流放大西北。这期间的生活一点点的消耗着他的耐性和好脾气,他失去了最基本的行动的自由,才恍然大悟从前的生活是多么的自由。
二十年后, 他终于得到特赦, 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身边, 却发现自己获得的自由不过是一种形式。婉喻的失忆、儿女的嫌弃、左邻右舍的恶言相向, 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最终迷失了曾经的自己。而失忆的婉喻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则给了他一种启发, 让他明白:真正的自由, 是存在于人心灵之中的自由。最终,陆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去寻找自由的终极意义了。
二、爱情婚姻观
20岁左右年轻的陆焉识对自由爱情有过巨大的渴望。因为年少,因为学识和周遭文化氛围的冲击,他很快便陷入热恋。如果说望达是他年少轻狂叛逆恩娘的开始,那么韩念痕就是他浪荡的中年婚外恋。在远离家庭的地方,借着战火兀自逍遥。从这两个女人身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陆焉识在爱情上犯过的错,对于爱情的不忠、懦弱并且始乱终弃。
对婚姻的处理上,他则有着明显的保守倾向。从最初追溯,恩娘冯仪芳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因为早早守寡造成她心理畸形,企图从焉识身上拿到一些不三不四的感情。但是,陆焉识却从来不敢对恩娘有丝毫逾越伦理的想法,如果在外国文学作品里,这显然会被写成一个枝蔓开来的乱伦故事。
他把恩娘留在家里,接受婉喻都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看不得女人受苦,更别提看见恩娘那摄人心魄的眼泪落个不停。他始终有家庭顶梁柱的担当和意识,有着明显地大男子主义倾向,所以他不会放弃婚姻,婚姻是稳定生活的靠山,是平静生活不可缺少的成分。他在23岁时就明白这些,他很明确的表示过:“原来在他这里,恋爱是一回事,和谁熬完一生是另一回事。与之去熬完一生的女人,必定引起他的无限怜悯。”②所以不羁的望达和干脆的韩念痕都不适合他,婉喻是温婉而贤惠的,是最懂焉识的,终究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三、人生态度
在充斥着原始、饥荒、寒冷的大西北荒地,每天干着不是“人垦荒而是荒恳人”的劳动。在高压与饥饿的群体生活下,作者不否认人物的复杂性,这也恰恰成就了全书叙述的合理性。
18岁的小死刑犯梁葫芦是一个缺失亲情温暖的孩子,他把对父爱的渴望沉甸甸地转嫁在老几身上。他钻老几被窝,给老几粮食吃,想跟着老几学好……然而当时,在粱葫芦对老几袒露真心时,老几竟然有这样的心思:“老几在那时抓住了自己一个隐秘的心愿:拖死这小凶犯,欧米茄就真正回归了自己所有。”②这种邪念在当时求情就会引火上身和想见女儿丹珏的趋避心理下是合理的,也暗示了人性的扭曲和自私,谁都不例外。
邓指也是贯穿全书的重要人物,一个个子不高,眼冒凶光,爱妻爱家的男人。前后连接两人的纽带是欧米茄,欧米茄为邓指检验了颖花妈,也证明了焉识的善良。自首后在青海与邓指重逢,关于焉识晚年的胆怯,作者用了大段大段的心里独白,他畏惧死亡,猜疑、恐惧、不放心,害怕邓指会随时杀了他,为了争取活命而尽可能的老实听话。正是长期的朝不保夕凸显了他性格的弱点——怕死和懦弱。
诚然,陆焉识最宝贵的品质还是儒雅正直。他一生受过无数的罪,遇见过无数的犯人,见证过无数的死亡,甚至有直接躺死在他身上的徐大亨。然而这些都没有带给焉识厌世和报复心理,不管对社会还是对组织,他始终淡然平静,就像最后小孙女冯学峰说的:“雪峰发现,老阿爷很少控诉什么……问到了,他就用平淡无奇的口气说……”“雪峰发现阿爷的话里,越来越缺乏他希望听到的愤怒,哀怨。”②隔代人心理的对比,更显示出历史和政治对人性的压制。这成为书里最温情的反思和理性的呼唤。整部作品温情脉脉,人性近乎完美的善加上隐隐浮现的恶,一起构成了对人物更加全面的阐释和思考。
陆焉识这个人物,无疑存在着性格的缺陷:清高、固执、风流、软弱……但身处绝境时, 他反刍、梳理自己的过去。在这大浪淘沙般的回忆中,他渐渐悟出了自由在爱情、在生活中的本质。最终他拂去了生活的尘埃,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知晓了自由的真正意义。
注释:
[1]王海燕,邓安庆.《严歌苓〈陆犯焉识〉评介》[J].文学教育(上),2012年(05).
[2]严歌苓.陆犯焉识[M].三河市:三河市北燕印装有限公司,2014年、第42页、第64页、第3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