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

2019-01-12阿哈提江阿布休克尔

魅力中国 2019年49期
关键词:情怀中华素养

阿哈提江·阿布休克尔

(可可托海镇中学,新疆 阿勒泰 836500)

中华传统文化是集结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智慧思考,经过漫长时间的淬炼,而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对后代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有更深的意义。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民族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于是在小学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有利于培养国民整体的素质。本文以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探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

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小学教师在相关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合理应用相关内容,自然,恰当的向学生传授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课本中像《小兵张嘎》等关于爱国情怀的文章,教师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情怀。在相关古诗文的讲解中,讲诗人的主要情感思想放在重点讲解,从而循循引导学生们同古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共鸣,进而使学生拥用有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仅在一方面展现它的魅力,他的优点将会涉及其他方面。比如,高尚的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这些优秀的精神结晶不仅是古代所推崇的,也是当代社会对每一个人更高的要求。尤其,小学生的思想是很纯粹的,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是从小对小学生进行优良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今后对相关思想的辨别能力,更有利于,在以后步入社会后更好的个人发展。

二、如何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载体,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课本中的内容展开,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的应用小学语文课本,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利用小学语文中的相关知识点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们进行无形的传输。例如在讲到古诗《过零丁洋》时,教师不仅要将相关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们进行讲解,还应该将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准确,清晰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明白诗人在国家危难,自己命运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还能将爱国情怀放在首要位置,在国家和自己都在危难时刻时,可以抛弃自己的小利,并愿意为了国家的发展而牺牲自己。教师在相关讲课中应当对诗人的爱国情怀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同时再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裂解什么是爱国情怀,同时对自己的爱国情怀给予正确的自我定义。

(二)以国学著作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国学是我国历史上经过不断地筛选而留下来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体系,是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教师可以整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加以应用,让小学语文的教学不是仅仅局限在教材,在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外知识,也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宣传。例如,像《三字经》《论语》等都是国学中的经典著作,也是小学生在幼时阶段便于理解的著作,而且这些著作涉及到的思想品德都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优秀品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涉及相关的知识,并对一些学生们可能会产生误区的地方和难以理解的地方加以讲解,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三)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是家长以外接触学生最多,老师的文化素养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于是教师课堂中对相关内容的传授十分的关键,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对文化的学习,所以相关教学的教师力量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才会对传统文化有着优良的认识,才能将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学校可以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更严格的选拔;对小学语文教师定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的主题会议;可以请一些知名的学者对教师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等。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探讨,使教学方式更加贴合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度更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

结束语

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使中华优良的文化得以继承,还可以使语文教学向多化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情怀中华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