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近与诗词的距离
——初中古诗词教学新探

2019-01-12许丽琼

魅力中国 2019年49期
关键词:互文性古诗词诗词

许丽琼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第二中学,内蒙古自治区 二连浩特 012600)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状态之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都在被抨击,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阻碍了中学生的成长。本文想要讲的是指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内在的学习潜力,由浅入深的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一、“互文性”阅读,激发学生内部的情感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从法国衍生而来的,是由女权主义茱莉亚提出的。其认为任何的作品文本都是和很多的文本相互吸收和转化的,没有一个单独的文本,一切文本都是和其他文本相互交织而成的,大多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化和整合,单纯原本性文本是根本不存在的,初中的教师在进行讲解诗词时,就可以通过互文性的教学理念,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古诗词中存在的含义。通过相互参照,相互指涉。真正的帮助学生了解这篇古诗词,并能够及时的学习到其他的文学史,在读一本古诗词时,相当于读很多的古诗词,通过古诗词这种互文的关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对其他古诗词的认知[1]。

例如在学习完《天净沙秋思》之后,可以给学生普及类似的文章,如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也是通过意向来表达情感,蓝天上飘着白云,凋零的黄叶铺满大地,秋风正急,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去.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的这样红? 一定是离别之人带血的眼泪染红的,表达的是一种离别悲伤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天净沙秋思》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分析这篇诗词,真正的掌握诗词的内在情感,最终学会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关于诗词歌赋的潜力和情感。

二、融入理解性“读和写”,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都是以非正式的方式去获得世界的知识的。但是为了学习到时代积累下来的知识,就必须有目的进行学习,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事实性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理解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善于对知识组织加以提取并进行运用,促进阅读发展的另一种教学就是通过理解性阅读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整合原有知识的结构,形成自我新的理解,知识既是理解的原因,也是最终理解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强化学生自我的思考,对知识进行提取,促进读和写的融合,在语文古诗词中,进行读和写的结合是比较多的,可以是古诗进行扩写。即是对古诗词人物中情感心理进行补白。对于初中生而言。可以通过古诗词的观点融合写作,甚至可以采用批判性思维成为文本的评论者[2]。亦或者整合同一个作者的两篇文章,在深入了解作者和文章之后,在诗词的外部进行补白,真正的将原有的诗词和脑中的理解相结合,拉近和古诗词的距离。

三、配乐而歌,帮助学生回归诗词的故乡

自古以来诗词和音乐就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制约,甚至诗词音乐生命要高于文学的生命,通过配乐而歌的方式,真正的将诗词回归到自身的故乡,拉近学生和诗词之间的距离。但是很多诗词年代久远,大多古谱都已经失传了,想要将这些诗词回归到故乡是非常难的。这其实也是转型的一个巨大机会,在进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并不一定将原谱配原歌,并没有必要将过去的古朴照搬全用,可以因时制宜。不必太过追究音律的相关法则,只要音乐的情调和文字和诗歌所表达的情调是一致的,即使是现今的曲调也是可以的。初中生虽说不是做文化研究的,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在初中生的心里播下一颗向往文明的种子,如果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关闭心门,就很难播种,更无法对学生“拔苗助长”。教师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们自己喜爱的音乐,去打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通过配乐而歌的方式来拉近学生和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3]。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进入了青春期,也是接受诗歌的最佳时期,教学应该抓住这个时期,用诗词文化进一步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单纯的去讲解,可以配合古诗词中的创作背景,创作意象逐步来渲染整个古诗词的情感,带学生们走入当时的情境。通过互文性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充分的走进作者的情感,渗透到作者的思维,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真正的有利于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习。

猜你喜欢

互文性古诗词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关注诗词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诗词之页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