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分析
2019-01-12王鑫淼
王鑫淼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0)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点、理论和心理的统称。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部分,前者涵盖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常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后者指人们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以及法制观念等,属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需经培养、教育才能逐步形成。在我国法律社会构建的进程中,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建设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更影响着法治中国的建设步伐。因此学校教育应通过有效的手段促进法律意识在高校中的推广及渗透,为国家培养遵纪守法、正直自律的优秀人才。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针对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步伐却稍显拖沓。社会激烈竞争带来了人们对利益的过分关注,浮躁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在学校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校的法律教育工作开展,且给学生的个人修养及道德水平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例如,近年来,大学生陷入网络借贷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一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金钱、奢侈品的过度追求,从而造成了与个人经济情况严重不符的高消费,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些案例的发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和个人法律信仰的缺失,在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时,无法分辨对错,最终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校法律教育培养模式落后,质量偏低
目前,我国的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教育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高校的法律教育仅依靠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有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专业教师资源紧张,很多教师既要承担自身法律专业的教学工作,又要承担学校法律普及教育的工作,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巨大,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分身乏术;另一方面,非法律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教育常识,无法结合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法律教育的普及,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再次,教学的方法仍在停留在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当中,教学手段及方法落后,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造成法律教育和普及的工作无法真正落地,自然发挥不了其效果[1]。
(三)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过于松散
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学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及个人修养的管理与提升,只抓学业而放松了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培育工作,造成了法律教育的严重滞后。例如部分大学生利用课业时间进行网络直播等活动,或在互联网平台恣意发布一些不合规范的言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管,甚至针对此类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退后,更造成了部分学生沉迷于虚假的网络世界,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失去了个人的原则和底线,从而酿成了悲剧。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力度
法律意识的形成,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行为与思想指导,因此学校教育应不断提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力度,加强对学校法制建设的重视程度,将法律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社会自然法则的信仰与推崇,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法律意识传播到学生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底线与法律道德准则,坚守内心的法律信念与道德底线,从而践行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修养。
(二)优化法律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高校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当创新思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校园法律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教师应从自身角度出发,提供法律教学的意识,通过意识的转变带动教学工作的创新优化;其次,学校应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法律教育氛围,通过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法律知识相关活动竞赛、法律工作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高校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再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互动、情境等模式,丰富法律教育的方法,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强化学校的监督与管理
学校教育应当本着认真复杂的态度,加强对学生个人道德水平与法律观念的管理与培养,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约束大学生的个人行为,提高道德标准,建立法律意识。如整治校园网络直播、网贷、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联合家长的力量约束学生的个人行为;加强对网络诈骗问题的宣传和普及力度,组织学生学习如何防止网络诈骗的有效方法,提升大学生的警惕性和法律认知;一旦出现大学生违反法律及道德标准的行为,严格惩处,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从而实现学校监管的作用[2]。
结束语: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有效管理,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优化法律教育手段,加强监督管理,从而唤醒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之心,约束个人行为,促进法律意识与道德标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