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民间童谣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2019-01-12■文/徐

幸福家庭 2019年15期
关键词:绕口令数数童谣

■文/徐 宏

童谣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它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非诗歌体裁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语言艺术,另一方面,它是音乐艺术。所谓“诗者,声音之道也”,童谣对于儿童, 比成人更能显示出它作为“声音之道”的作用力。

一、童谣的语言价值

童谣的内容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幼儿从中可获得审美享受。例如,圣野的童谣《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孩子们在诵唱这首童谣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童谣的内容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简短、整齐划一,而且语言活泼,富于音韵,郎朗上口。如:“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只19个字,既描绘出青蛙鸣叫的田野图画,又告诉儿童一些常识,易诵易记。

二、童谣在语言中的应用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童谣。此类童谣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连锁调,指在童谣中运用的顶针修辞手法。此类童谣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绕口令,它是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连缀成有一定意义的童谣,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的。

颠倒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反映幽默和讽刺意味的童年趣事。

三、童谣音韵,增强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幼儿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常常不能完整地讲述一句话,回答问题也总是用单音节词或者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能让孩子完整连贯地吟唱童谣,我尝试过很多办法,但都没有带节奏地吟唱有效果。如童谣《从前有个老头》:“从前有个老头,他有一头小牛,童谣唱了半首,圈里牵出小牛,把牛拴在墙头,童谣已经到头。”孩子们边拍手边听或者边拍手边唱,在节奏的影响下,孩子们明显更加兴奋,跟在后面摇头晃脑地哼唱,不一会儿就掌握了节奏,也就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童谣。

四、童谣类型,增强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童谣的种类有很多种,数数类、问答类、绕口令类、连锁类等。每一种童谣都有它的优势,如数数类《六字歌》, 孩子们在学习这首童谣时,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牛的身体部位:“一个头,两个角,三花脸,四只脚……”孩子们在数数的过程中也认识了牛的身体部位特征。如问答类《手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见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我们给这首童谣配上合适的双响筒、圆舞板,孩子们边念童谣边用乐器打节奏,很快就学会了童谣的内容,同时提高了连贯表达的水平。又如绕口令型《墙上有个鼓》:“墙上有面鼓,鼓上画老虎,老虎扯破了鼓,拿块布来补。到底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这首简单的绕口令,孩子们在刚开始诵读时比较困难,分不清“布”“补”“虎”,在不断地纠正中,孩子们慢慢领略到了其中的趣味,越唱越溜,连平常胆小的孩子也开口吟唱了,口齿不清的孩子在不断地吟唱中渐渐口齿也变得清晰了。不同的童谣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功效,合理运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童谣游戏化,增强语言表达的情趣性

在童谣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与一些民间游戏进行结合。而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特有的形式,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多样性、趣味性、随机性和娱乐性,它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地拈来就玩。民间游戏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传,民间游戏和童谣的有效结合更能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教学《唐僧骑马咚那个咚》的时候,我通过展示图片,问孩子们图片上有什么,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出来,彻底变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畅所欲言的场所。在表演游戏时,童谣和民间游戏相结合的过程中,我发现童谣和民间游戏相得益彰,幼儿学习童谣的时候也变得更加容易、简单和有趣。

总之,民间童谣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让孩子们易于掌握;孩子们通过学习童谣,既得到了快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爱上表达,让这朵传统而绮丽的小花——民间童谣,在幼儿园开得更加灿烂多姿,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欢乐,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

猜你喜欢

绕口令数数童谣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童谣里的童年
数数歌
快乐童谣
爱数数的兔十一
绕口令绕绕绕
绕口令
绕口令
绕口令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