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预科语文教学
2019-01-12田勇薛慧
◎田勇 薛慧
一、预科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国家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对撞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高校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建立合理而科学的教学途径,通过灵活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让他们愿意接受并传承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在高校预科班的语文教学中建立新的教学任务,推动学生以文化精神为追求,以文化信念为目标。
(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高职预科班的教育课程中,语文课程教学是向学生输出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高校预科的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担当重任,向学生们阐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与归属感。语文教学即语言文化教学,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具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高校预科班的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情怀,符合语文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尊重与理解这一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学生健康人格的必要保障
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宣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预科生正处在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三观建立。所以,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从文化角度切入,形成遵守规范与秩序的优良认知,将文化中的道德标准成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高校预科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
(一)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高校预科语文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要根据学科特点,注重传统文化对预科生的熏陶感染力,做到传统文化的形象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
在开展课堂教学前,预科语文课程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预科生特别是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优化预科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帮助预科生降低理论知识难度的前提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学生加入历史典故、各地风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等课外知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课程拓展思维、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奠定基础。
(二)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手段
高校预科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要通过不断创新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传统的语文知识灌输式教学手段进行变革,通过科学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多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实际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进行一些知识典故相关作品的讲解,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降低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通过视听化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将语文文化理论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内涵
在当前社会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开展趣味性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环境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每年的传统节日中,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等节点,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表演活动,比如“屈原诗歌朗诵比赛”“冬至日包饺子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对活动准备的环节中自觉展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锻炼学生的语文交流能力。
结语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对高校预科班的定位认知仍然不够明确,许多高校仍然将预科班看成是知识培训和补习班,将预科教育看作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补习教育。这是因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成绩压力,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所以,教师可以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实际和学生实践三方面入手,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巧妙融合,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预科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