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与学科德育融合的策略
2019-08-02朱广明
◎朱广明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能够突出美术教学的情感性特征,这是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对美术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要求。德育理念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其本质在于美术教育的情感性,它是超乎功利的一种内在表现,其价值的最终归宿是“至高的善”。
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在整合教育中占据突出地位,其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观表明了美育的重要性价值,强调将审美教育作为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美术学科中的德育渗透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美术教学内容、课堂实施过程、教学归宿等。美术学科教学旨在以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传递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持之以恒、自主自律的良好品德,是一种在艺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素养教育的过程。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思想价值理念上,对于美术教育而言,美术人才的培养应通过艺术熏陶这一路径,为学生渗透美育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应坚持的伟大梦想,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些都强调了美术学科教学中德育理念的重要性。
因此,美术教师应将德育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顺应美术教育改革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将德育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怀
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园林、中国民间美术等艺术形式独具一格,自成体系,是世界艺术史中的瑰宝。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广泛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各种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和热爱祖国优秀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美术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培养学生乐观自由的个性
在美术学科渗透德育能够更好地突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念与思想素养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拓宽学生人文视野的效果,让学生用心感受画笔描绘的多彩世界。学生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思维是开放的,他们不受外界的控制,内心随着画笔的浮动畅游在艺术的海洋,在绘画艺术中表达内心的渴求,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观念相一致。
(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美术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学生笔下创造的人物或者风景,都是从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进行取材的,如徐悲鸿的《马》、梵高的《向日葵》、黄宾虹的《富春秋色》等。美术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由地追求艺术的境界,从而实现美术学习的升华。
(四)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如今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必备品质。在责任感的激励下,学生能够勇敢地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诸多困难,勇于突破自身的弱点,使其形成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国家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相统一,并在这一追求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勇敢地战胜困难,带着使命感坚强地奔赴在生活的“战场”上。
二、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
(一)深化普及宣传,增强德育的认同感
依托于学校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美术比赛、传家风,绘传统活动等进行德育宣传。教师应熟谙涉及到的一些人物和典故,比如屈原和端午节,其忠贞报国的高尚情怀与“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本身就是爱国情感的教育素材。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结构使这一代孩子往往张扬而任性,独立而自以为是,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更不用说像古人那样孝顺恭敬了。基于这种情况,我校组织每班绘制二十四孝图,诸如子路负米养亲、岳飞精忠报国之类的事迹和典故,以母亲节、父亲节为背景,引导学生创作感恩题材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领悟敬爱父母、忠爱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协调青春期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创作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坚持、勇于面对失败的品德。通过一系列活动,很多同学表示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许多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在美术课堂渗透革命教育,让学生感受革命人士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对于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个性发展和团队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某些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美术教学的改革为教师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创造了新的机遇。
为了顺应美术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师生角色的转变来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感。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师单纯地以学生的美术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且评价主体仅仅是教师一人,教师的“一言堂”色彩比较浓厚。学生的个人诉求欲得不到满足,长期以来只会压制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并不能全面理解美术学习的内涵与价值,不利于美术教学目标以及德育渗透目标的实现。如果教师不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而失去兴趣,严重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新课改教学标准的提出为德育理念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提供了契机,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着力改善现有的美术教学方法,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个体需求上,强调在集体合作学习氛围中的习得。在绘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工具和材料,自主设计绘画过程,在与其他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学习目标。这样能够让学生保持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其思维水平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达到净化学生的心灵、感受艺术的熏陶的实际效果。
因此,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学生美术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合作者,学生技能的获得与素养的形成无不体现着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设计针对性的美术教学活动,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习得知识、提升品质,从而更加畅快地享受美术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例如在学习《风格多样的台灯设计》一课时,我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利用多种样式设计台灯,如传统的、现代的设计样式,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分配小组成员不同任务,完成台灯设计组合。通过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了解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三)强化教师对学生的艺术文化理念的教学
艺术文化理念是美术学科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材中有关美术作品的介绍和欣赏内容都有详细的描写,美术教师应以此为脉络,强化对学生艺术文化理念的培育,突出德育教育的力度。在引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意义价值内涵,进而感受艺术作品的文化美。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灿烂的美术文明发展史,理解我国丰富的精神文化宝库,感受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辉。在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艺术文化理念教育,是达成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欣赏作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效地实施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欣赏评述《故宫博物院》一课,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故宫古建筑的工艺技术、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通过学习,学生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认识逐步深化,提高了保护文化遗产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校园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领略校园的美丽,增加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学习《学画山水画》一课时,重点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特点、意境、画家意图、作品形式,作者不光是表现山水,同时抒发作者对大好山河的热爱。让学生在领悟作者高尚思想情操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规范他们的行为,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改变知识结构,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美术教师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应注重新型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各学科与领域之间的融合度,不光是美术专业知识,还包括文学、历史、音乐等,应该成为一个综合型教师。这样,在美术教学中,才能把各种知识有效结合,发挥教师更广阔空间,达到教育的目的。
结语
总之,美术学科中德育理念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着力提升他们的艺术涵养和思想品质。教师通过深化普及宣传,增强德育认同感;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个性发展和团队意识;强化教师对学生的艺术文化理念的教学;改变知识结构,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