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规则的父母
2019-01-12■文/高慧
■文/高 慧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要学会制定和遵守规则,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坚决不顺从,不让步,不妥协。规则一旦制定,家长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轻易改变,要带头遵守,态度坚定,做有原则的父母,培养守规矩、有教养的孩子。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孩子而言,能够让他们明白简单规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家庭中建立明确的规则,并且坚定地执行。让孩子自由发挥,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这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孩子的宠爱,但是,“万物莫不有规矩”,孩子需要从小建立“规矩意识”。
现在很多孩子在礼仪方面,做不到对家中长辈起码的尊敬,出门在外也表现得十分没有礼貌,不懂得长幼有序。在平时生活中更是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即使提一些过分要求,父母也会答应。其实,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为孩子立规矩。
有的家长会说,为孩子立规矩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却很难,因为孩子会哭闹、会耍赖,家长通常会让步,有时更是纵容。其根本原因就是家长没有守住原则,一旦妥协,会让孩子认为只要哭闹,父母就会答应自己的要求,这样的规矩立得就毫无意义。想让孩子守规矩、讲规则,那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如果孩子想要一件玩具,但是这种玩具已经有了,作为家长要买吗?我们看看这位家长是怎样做的。
孩子用哭闹的方式,希望母亲能为自己买玩具,而母亲用无动于衷的方式回应,任凭孩子哭闹,也没有向孩子妥协,将孩子带回家后,孩子继续哭闹,她仍然不理睬孩子的情绪,不时为孩子擦擦眼泪。一直等到孩子哭得筋疲力尽,孩子见妈妈态度不放松,便也作罢。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因为家长不给买玩具而哭闹。这位母亲让孩子明白了: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哭闹而答应自己所提出的无理要求。同时孩子也明白了,即使哭闹任性,父母也不会因为这件事对自己的态度有任何改变,仍然会深爱自己,让孩子有安全感。
许多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能得到满足,只要哭闹或者耍脾气,家长就会不断降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失去了做父母的原则。所以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父母的态度一定是坚定的,规则一旦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
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不但有父母关爱,更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对于孩子提的一些要求,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喝水都是家长喂到嘴边,家长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事情直接为孩子包办。家长经常认为“他只是个孩子,长大就好了”,我们深思这句话难道不是一句推脱之言?甚至是打破原则的一个借口。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不会责怪,一心软就原谅了孩子。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父母应从小教育孩子明是非,知对错。
其实,对孩子不加约束或严加管教的父母在我们身边常有常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未来要面临的压力很大,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欢快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而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时候不管教好孩子,不立好规矩,难道让孩子任性妄为吗?那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有道理的,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要综合考量,而不是在“爱孩子”和“立规则”中难取舍。如果家长过度宠溺孩子,会导致孩子毫无规矩,不懂孝敬长辈,不懂谦逊知礼,不懂与同伴友好相处;后者则会让孩子小心翼翼,规行矩步。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教育孩子,要有规矩,有方法,不能一味纵容,也不能过分严厉。
同时也要提醒孩子要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承担责任。爱孩子可以没有条件,但一定要有规则。这就需要父母把握尺度,能够区分爱与严,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区分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父母也应做到有修养。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语,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健全人格的塑造,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甚至对孩子未来人生都有深远的意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做个有规则的父母。为人父母爱孩子是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有能力、有担当、有人品、明是非的人,更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做有原则的父母,培养有规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