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探析
2019-01-12李达
◎李达
一、渗透多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分别为情感与欣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和感知力。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审美特征和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其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呈现方式,抓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渗透多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感受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特色,不同地域和生活习俗的人们,其自身的民族音乐有着独特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具体的作品,使其感知生动的音乐形象,从而激起他们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长城谣》蕴含了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赞歌要比星星多》让学生感受童声合唱的优美与和谐,体会歌曲中的民歌风味;《花蛤蟆》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当地儿童的生活情形。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之后,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音乐的主题和形象,在聆听中强化情感认知,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提高其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这也是提升其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欣赏《孔雀舞》这节课时,笔者采用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一边欣赏傣族竹楼的美丽景色以及傣族儿女闻乐起舞的景象,一边聆听这首歌的主旋律。学生在视听享受中积极投入课堂探究活动中,深入体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傣族民间乐曲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民族音乐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责任,如何更好地运用民族音乐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文化内涵是当今音乐教师应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融入有关书法、诗词、绘画等方面的内容,教师通过学习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和形式,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教学素养,并以此来浸润音乐课堂,最大化地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和体验,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音乐素养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运用电子琴、钢琴等西方乐器之外,还应运用古筝、笛子、古琴等传统乐器进行伴奏。例如,在欣赏音乐《彩云追月》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广东丝竹乐的特点,笔者先为学生讲解广东丝竹乐的主要演奏器乐,包括粤胡、扬琴、琵琶等。之后播放整个曲子,笔者用古筝和笛子分别演奏这首曲子,并让学生思考这两种乐器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异。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使其在自主聆听中感受广东丝竹乐的特点,有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有助于其音乐素养的培育。
三、剖析民族音乐中的诗词意蕴,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渗透需要将诗词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情感因素催促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这也为音乐课堂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例如,在学习《彩云追月》这一课时,笔者以“中华诗词大会”为导入,让学生领会节目中关于“明月”主题的诗词,之后再引出《彩云追月》这首歌曲,笔者以诗词讲解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感受和体验诗人的情感,奠定学生的音乐学习的情感基调。诗词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富有情感,增强他们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诗词新唱是现在的一种潮流,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满江红》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水调歌头》盼望欢聚的思乡情绪等。这些都是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体现,能够使学生在诗词的浸染下情感世界得以丰富,同时强化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结语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从音乐学科的实际出发,以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为目标,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开展音乐教育,从而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强化他们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