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油画的融合
2019-01-12张茜
◎张茜
一、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概述
油画源于西方,其艺术特色和绘画语言在西方社会文化里孕育、发展,并受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现代,艺术逐步注重多元化、全面化和创新化发展,油画的民族化倍受学界重视。重新审视中国油画的审美特色,具有总结阶段发展、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
(一)意境融合
中国当代油画融合中国文明,呈现传承之美。这给油画创作和鉴赏提供了前提,画家需要了解、熟悉中国油画中包含的主体、物象、内容、题材、技法、思想内涵、表现形式等。一些画家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会融合中国水墨画创作手法,创作出极具东方意境的油画作品;有些作品在传播西方写实油画特性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式绘画理论,以线造型或印象派等近现代色彩与中国文人画气息糅合,诠释传统色彩的中式绘画。
(二)审美融合
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语境下,每个人可以根据对艺术的理解程度、生活体验、审美水平决定其创作风格。相对于早期中国油画审美,现今因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多元化审美。在油画最初传入中国时,我国对油画艺术的审美比较单一。当时的人们对油画艺术的理解不够,需要简单、程式化的形式语言与审美导向。到当代,观者不仅学会理解油画的基础风格,还将原本起源于西方的油画艺术融入东方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多元化审美。画家将抽象的、写生的、建筑的、人物的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中西方两种美学标准在不断融合中实现最佳契合。
(三)题材融合
表现题材与内容的多元化也是形成油画多元化审美的原因之一。讴歌中国梦、强军梦的国家主题,表现人民幸福小康生活的平民化内容都是油画的主体内容。画家进行作品创作时会融入中国特色内容与绘画技巧。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系列,到忻东旺笔下的农民工,冷军的超现实制作,都彰显了中国画家对本土语言和题材的探索,他们受到的关注也体现出观者油画审美水平的提高。
二、油画作品中中国人物形象和精神文化面貌的融入
与西方油画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同,我国当代的油画艺术作品中更多融入了中国人特有的人物形象特点和踏实、淳朴的精神文化面貌。例如,2012年作品《气质》的创作,忻东旺通过对坐在前排的穿着皮夹克男子及其手上动作的描绘,和对站在后排穿着毛衣、外套男子的刻画,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西北地区男子豪放、质朴的性格,反映了当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精神文化面貌。又如江涵之的《老北京胡同》,先以浅绿色与浅灰色为作品所要描绘的北京胡同定下了基调,而后通过对胡同中各类不同人物的描绘刻画了别具特色的北京胡同风貌,从而体现了其对过往深深的怀念和不舍之情。
三、油画作品中中国装饰和背景的融入
审美是对绘画整体、形象和情感的关系判断,不仅是画家基于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对绘画的认知,还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理解和评判,代表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基础。因此,审美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前提。中国当代油画的审美特色融入了西方基因与东方特点,富含中国的文化精神、风俗信仰、审美思潮、社会特色等,因而当代中国油画的审美特色更加接近艺术本质,更加富有本土特色和时代风貌。
这不仅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意象思维的绘画风格和形式,而且能反映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魅力。例如,在《凯旋的蓝色》油画作品中,朱德群以蓝色的背景画面作为整幅油画作品的底色,刻画江面上波涛汹涌、广阔无垠的场景,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使作品在整体上更加富有层次感、画面感,给赏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触。在《上海旧梦》系列油画作品中,陈逸飞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服饰、乐器和装饰物件融入油画艺术,通过对当时上海地区候车站、街道的修饰,让每一幅画作都富有浓郁的中国背景和韵味,从而促使油画与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和发展。
结语
当代中国油画审美特色主要是审美多元化与文化融合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人们需要根据油画艺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油画艺术的创作中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元素,化解中西方在美术绘画理论上的分歧并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为我国油画艺术未来的发展创作开辟一片新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