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中的诗教看孔门几点道德追求

2019-01-12陈德林王甜甜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底子诗教质朴

◎陈德林 王甜甜

《论语》是一部不能逾越的中华文化经典,书中的道德认知和追求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文化、民间习俗、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里去。《诗》在《论语》中地位非同一般,《论语》一书涉及孔子引《诗》论诗,行诗教者多达十六条,引用之多是其他典籍难以企及的。孔子行教化时,《诗》是重要抓手。《论语》中的诗教承载了孔子的精神理想,管中窥豹可借诗教一窥孔门精神。

《左传》有曰,“《诗》《书》,义之府也”。《诗》是道义的宝库,《诗》文字背后的道德判断的标准在孔子这里受到发扬和重视。在孔门精神中体现为本质上的道义论,追求君子心中之道德,亦或曰“仁”。孔子之后,诗教功用扩大化,由较为单纯的政治词令转向修身养性,并且趋势不断加深。

《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形而上者谓之道,立志当高远。德者,人世之道。在天曰道,在人曰德,据于德,即合天道成人德。这种道德追求在《周易》思想中已经非常明显,而孔子最尊崇周文化,认为其郁郁乎文哉,这种文的内涵下美的是其中的道德追求。善易者不卜,君子问祸不问福,都是因为心中坚持这种道德追求或原则,不因个人利益而进行功利计较。这种道德追求是对于道德本质的拷问,直指于人心深处。孔门称这种道德为“仁”,尽善尽美的一种道德。而游于艺是依于仁的外在表现,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可以借助来走进仁这一道德的通道。

具体而言,诗教中体现的孔门精神有具体以下几种。

一、雅正中庸,温良敦厚

这是诗教的标准,也是孔门精神的标准配置。删诗说中,孔子“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过度、无节制的事物,违反了孔门对于雅正的追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杨伯峻则认为这是评价《诗经》“思想纯正”。就思想观念而论,孔子认为《诗经》是纯正的、中和的。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平淡寓于生活中主要体现为温良敦厚,在文艺追求上体现为追求中和美。《八佾篇》中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记·经解》亦有,“温柔敦厚,《诗》教也。”《关雎》中的发乎情,止乎礼,乐与哀都把握尺度,就是孔门精神追求。

二、绘事后素,文质彬彬

《论语·八佾》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有了白色的底子,然后绘出美丽的画。在儒家精神中,尽美在尽善尽诚之后,这种更高的境界追求是起源于原始的好底子。

君子,是从质朴开始的。从某些方面看,文和质可以是形式和内容的类比。形式背后的内容,诗教是传承精神的抓手,但是以精神内涵为第一要义,如同质朴的内涵一样,不能越过精神而只谈论形式。这种类比,在礼仪和学习中均有体现。在礼仪的追求中已有类似的描述,孔子重视丧礼,但认为可以节俭而不可以不发自内心悲痛。《论语·学而》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对于学习亦是追求朴素为先、行动为先,在有了这种质朴的底子之后,在追求文,达到文质彬彬。子路质朴而少文,夫子对他的爱和批评都是源于此,爱他质朴的精神。

先道而后文,后世文以贯道、文以载道,都是先有好的底子,再进行文采的追求。这种绘事后素,文质彬彬的精神是孔子文化中很有特色也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洁净精微,精益求精

质朴为美的基础上,孔子非常关注文采,文质彬彬,不断精进以尽善尽美。子路为孔子所批评的,多半都源于子路质朴而偏野,精进处不足。诗为雅言,是贵族交际用语,必然是要求非常精致的。《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不学诗,如同面墙而立,一无所见。“不学诗,无以言”,《诗》不只是交际词令,更是一种贵族最求精致的精神态度,不够雅不够精致的语言是贵族交际中所鄙夷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亦是如此。

《论语·学而》,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切磋琢磨,就是不断精进,精益求精的过程,懂得这些可以学《诗》,《诗》教便是不断打磨使自己更追求精微的一种教育,这是孔门精神的更高阶。

猜你喜欢

底子诗教质朴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一片质朴的原始主义树叶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山有桂子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我在我质朴的心原流浪
要面子,更要底子
底子和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