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文化之重,凝课堂之魂
——传统文化助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探究

2019-01-12

赢未来 2019年3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绍兴市文澜中学,浙江绍兴 31200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习近平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道德与法治课正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途径。

1 守文化之重,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守好文化之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传统文化的浸染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弘扬和传承。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的渗透让中华文明受到国民的质疑。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在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对中华传统弃若敝屣,盲目崇洋媚外。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传统文化元素的的融入,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青少年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2 凝课堂之魂,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设计原则

学校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认知能力、知识架构、地区差异等安排学生的教学课程,教育活动有序推进,在形式上多样化,结合其他课程和教学场所,综合设计教学。使得学生能学的懂、愿意学,能感悟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指导意义,修炼自己的精神品格,让道德和法制之魂存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3 春风化雨,三合一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在因材施教、有序推进的综合课程体系下,教学形式也要适应学生特点,以故事品读、人物对话、习俗体验三方面进行,对学生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自然领悟知识内容。

第一、品读经典,陶冶情操

道德与法治是未成年人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承担着规范学生行为、陶冶情操的主要任务。传统文化故事包含着每个人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动力和精神力量。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引入了较多的名言警句和经典故事,例如引入了《论语》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未之生,焉知死”等。

在讲授八年级《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名言警句,例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求必欲得,禁必欲止”、“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也可以引入历史典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让学生明白人立于社会,必须要遵守规则,将规则置于心中,发自内心敬畏规则,才能安身立命,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得发展。

第二、对话人物,完善人格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他们身上闪耀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的历史人物故事,或者补充教材以外的人物经历,来延伸拓展教材内容。

在七年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中,笔者选取了校本素材——范文澜先生故事。范文澜先生在民族危机面前,不顾生命安危投入到抗战中,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抗战英雄”,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盈。范文澜一生潜心治学,在延安的土窑洞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书籍资料更不充足,他却以不到两年时间,一笔一字地,然而顺利而迅速地完成总字数达56 万的通史巨著,创造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

第三、体验习俗,传承美德

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他认为从“做中学”使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要求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4 结语

传统文化对于对于青少年规范行为、完善人格和传承美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立足于德育的要求,从学生主体出发,将传统文化教育巧妙融入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凝聚课堂道德法制的灵魂,唤醒学生的心智,养成优秀的精神品质,促进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