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2019-01-12丁一桓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红色

丁一桓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河南 信阳 464000)

1 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他社会先进分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红色基因的精神归宿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外在表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想崇高,信念坚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这个理想是崇高的,因为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人和许多进步人士对这一理想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即使是面临白色恐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也不曾放弃或改变这一理想信念。这一理想信念体现了广大人民追求进步、真理、正义、自由的内在渴求,因此必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1.2 勇于拼搏,不怕牺牲

理想是崇高的,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是曲折、漫长和艰辛的。不过,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敢于拼搏、顽强拼搏,不怕困难、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这种为了真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战斗到底的精神,是用大量鲜血和生命浇灌而成的,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品格、人间的正能量,必将是我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推动伟大斗争、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保障。

1.3 实事求是,敢于创新

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要讲求斗争拼搏的策略和方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运用辩证思维的武器,制定正确有效的措施。实事求是必然要求敢于创新,因为实践是发展的,环境和任务是变化的,从这个变化了的“实”去求“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就要跟着调整,就要大胆创新[1]。生搬硬套、教条主义曾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遭受挫折,及时创新、善于突破又使我们的事业柳暗花明。实践是不断推进的,坚持实事求是和敢于创新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1.4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为劳苦大众谋翻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党领导人民推进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全面的美好生活,党的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革命和战争时期,我党依靠践行这种理念,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靠这一理念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在新时代,要实现国家强起来,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也仍然需要牢牢地坚持、践行这一点。

1.5 忠诚正派,廉洁清正

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为公的党,靠忠诚、公正和清廉赢得了公信力。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公正行使权力,做事公道正派,坚持清正廉洁。党一直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把其放到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推进。因腐败而亡党亡国的例子,不断警示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必须夺取并不断巩固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红色文化是血染的文化,也是纯洁的文化、廉洁的文化。

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能够为革命存续历史、为当代资鉴政事、为民族培育栋梁,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强提供有力支撑。继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以此不断强化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在新时代里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能。

2 红色基因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对自身理想发自内心的敬畏,对自身的价值观十分尊崇,整个国民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社会正能量、鼓舞社会士气,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红色基因蕴含的信念价值、求是价值、创新价值、人本价值,对文化自信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培育文化自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需要体现民族的继承性和特色,同时也需要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文化;而这些,都蕴含着红色基因的作用。

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核心

党的革命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开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引领和推动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多次论述和强调。他告诫全党,“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事业不断成功的“法宝”。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在建设与改革事业中找到信心与力量,不断开拓前行。

2.2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杜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不能把这些文化等同于封建思想加以排斥。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科学性。它拒绝了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客观真理,主张实事求是,主张理论与实践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继承、借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内容,摒弃不科学的部分。毛泽东重视研究传统文化,分析文化思想,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从中汲取有益的养料。毛泽东思想就体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2]。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3 吸收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补充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对待外来文化出现了完全拒绝与全盘肯定两个极端,难以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越来越广泛地传播,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开始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世界眼光的一些中国人,慢慢地开始用客观、冷静的眼光和心态来对待外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完全抵制不行,照单全收非常有害,对此,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就阐释得很透彻:“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作为文明不曾中断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应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进步文化相联系,互相吸收,互相发展,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3 在大学生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措施

3.1 情景模拟

意识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意识的发展最终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和推动作用。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一定的载体作为媒介。利用特殊的地理和空间条件,创设一定的革命场景,让大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到革命精神,就是一种重要载体。红色基因的历史遗迹和遗存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资源,也为实施体验式的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亲眼目睹先烈们浴血奋战的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一幅幅珍贵照片,亲耳聆听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亲口吃一吃尝一尝战争年代的粗粮,亲自走一走当年先烈们踏过的足迹……让当代大学生深切感受红色历史,感受先烈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拼搏的革命意志和为国为民的无私情怀,明白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树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坚定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3]。另外,还可利用形式多样的非物质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这类载体包括红色歌曲、民谣、故事等。可以在校园内开辟宣传专栏或论坛,讲解或唱诵这些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使大学生跨越历史时空,整个身心都经受一场红色基因的庄严洗礼。开展革命情景体验,通过体验触发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坚定实现理想的决心,比如大学生参与红色歌剧的排演、重走红军路等。

3.2 社会调查

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了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在认可发展成就的同时,凝聚对文化自信的共识。可以到特定的地域,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例如,让一些学生到革命老区,在革命老区及其周边地区,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调查群众的生活问题,掌握红色基因对红色老区群众精神面貌的影响,了解革命精神的传承情况,认识文化自信的发展阶段。通过这些调查和结论分析,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培育文化自信的热情,同时养成注重调查研究的良好作风,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文化自信在心中扎根。

3.3 社会实践训练

拓展训练是近些年才使用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它能让参与者感受到训练的乐趣,所以产生的效果也比较长久。它借鉴风行全球半个世纪的国际组织的培训理念,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让大学生在拓展师的辅助下,感悟革命精神,弘扬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可以整合当地红色资源,利用拓展训练的理念,设计一套实践训练方案。如统一穿红军服、穿草鞋、背土枪,模拟当年红军作战的场景,演练一次战斗过程[3]。实践证明,在拓展训练中,突出融入红色基因的内涵,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可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另一种社会实践训练方式是引导大学生定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例如到革命老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在革命纪念馆的勤工助学活动等,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提升为群众服务的社会责任,增强为民族、为国家繁荣富强、文明进步而贡献力量的意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红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红色是什么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红色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