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需求”视角下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维度研究

2019-01-12曹涌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供给

曹涌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 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加快城镇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流动性群体,人口数量众多,矛盾也较为突出,他们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城市融入的需求更为迫切。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对我国城市发展、工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1 农民工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解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1]。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基于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不仅包含客观性的生活需要,亦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性需求纳入考量范围。而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社会供给与人民群众需要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发展不充分则是基于我国的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发展水平之间的比较而得出的判断。韩长赋指出: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宏观数据计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达2.72,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倍差也达到了2.27[2]。生产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农民收入增速不高、消费水平增长较为缓慢,医疗以及教育公平难以实现等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充分的重要表现[3]。

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88亿人,约占全国适龄劳动力的1/3。河南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当前城市发展焦虑、利益诉求多元、外部环境复杂的状态下,农民工市民化中城市社会融入障碍是主要阻力。因此,提升河南省农民工城市社会的融入能力有助于满足其日益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2 河南省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河南省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困惑,包括经济地位、社会环境、教育机会、身份认同等,是不能充分满足农民工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社会福利分享不均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福利,指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这些社会福利分享的不均衡是农民工美好生活的阻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条件等基本公共服务若实现均等化供给,则有助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加速其市民化。虽然完成农村向城市地域迁移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长,但其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远远不能与城市居民相比。正是城乡二元户籍性质及附着于其上的利益差异,导致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进而导致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保障无法保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秩序的一种破坏[4],也是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隐患。

2.2 社会歧视广泛存在

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社会排斥表现,除了以户籍制度为主的硬性障碍,也包括不同社会阶层中人与人的软性阻隔。具体表现为:

2.2.1 城市就业方面被排斥 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居于劣势位置。具体来看,一是农民工入职前遭遇城市就业歧视,城市就业渠道不畅,就业机会少,可选择的就业岗位质量也较低;二是农民工入职后的待遇歧视,农民工遭遇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障缺失等差异化劳动收益。农民工遭受就业排斥的客观原因在于政府政策与服务供给的不足。提升农民工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各种培训的效果及普及率都不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不高。

2.2.2 社会保障方面被排斥 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也是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地位以及经济融入程度的重要指标。以农民工社会保险为例,一是由于社会保险缴纳金额较高,农民工保险费用的支付压力较大,特别是从事个体经营或无正式稳定工作的农民工,保险费用全由个人担负,农民工不得不考虑参保比例和保障程度。二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民工比重较小,农民工在作出回归农村或留在城市的抉择时,对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遭遇的风险缺乏应对之策。

2.3 身份认同困惑

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主要是指对自身的定位,即农民还是市民。身份认同的过程,是农民工对城市工作和生活适应的过程,也是心理和情感层面上农民工对自己以及城市归属感的认知渐渐变化的过程。若农民工对城市主流文化表示接受,对城市居民主流价值观表示认同,则意味着农民工对城市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完全融入才得以实现。较之老一辈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关于公共权利意识有较大变化,对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劳动福利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公平的教育发展权利有着强烈的诉求,内心期待融入城市社会。然而,他们收入低,支出高,就业不易,子女进城入学难,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同时,他们又不愿回到农村。非城非乡的身份认同使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容易引发行为失范等社会问题。

3 “美好生活需求”视角下河南省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路径选择

3.1 增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为了增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第一,要完善农民工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改善农民工薪资收入,达到改善其城市生存和发展环境的目标。如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状况改善,可采用的直接方式有:转移支付政策、最低工资限制、税收减免等;可采用的间接方式则是为其租房提供补贴,即廉租房供给政策。还可以从改善就业环境的角度,从中低端技术人才的定位出发,在现代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引导农民工在利润较高的产业链两端就业。这是突破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瓶颈的重要手段。第二,要统筹外来迁移人口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如教育资源分配要偏向农村地区、贫困及落后群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提升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的能力[5]。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子女沿袭父辈的先赋性条件不足,需要政府为其继续教育和培训提供助力,唯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具有综合竞争力。在农民工个体努力、企业与政府扶持下,职业技能培训发挥最大成效,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得以开发,其在城市立足的职业技能才能提高。对该群体的知识、技能以及竞争意识的引导,能够强化其城市融入的意愿,推动其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状态。

3.2 优化农民工城市就业环境

为了破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被排斥被歧视的困境,一是要优化劳动力就业市场,淡化就业市场的城乡差别,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城市就业机会。在工作岗位分配上,不能刻意将报酬低的脏活和累活交给农民工。一方面要创造劳动就业服务供给的公平环境,关于用工信息、工作岗位安排等方面做到对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求职者同等待遇;另一方面要规范城市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企事业单位取消对求职者的户籍限制,将素质作为用人标准。实现同工者能够同薪酬、同工时、同权益。尤其是跨区域流动的农民工在劳动市场上,还有区域差异的社会排斥。考虑到农民工的高流动性特点,企业用工制度应突出法制性和规范性来应对农民工工作中的不稳定性和季节性,保障农民工城市就业权益。二是要扩大城市对农民工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城市外来人口就业岗位供给,提高农民工的薪资收入水平,制定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等,通过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使农民工自主择业的权利以及相关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三是要加大农民工失业的保障力度。农民工就业单位参照城市居民的标准对农民工失业保险缴纳保费,即使失业其基本生活也有足够支撑,公平理想的城市生存环境,有助于增强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定居的意愿。

3.3 深入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属性的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城乡户口带来的经济利益差别,使得非城市户口的群体在城市劳动力市场遭遇排挤,也无法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公共福利,诸如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城市就业机会、住房分配情况等。这种差别制约了农民工的自由发展,限制了农民工自由发展能力的提升。为此,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全面深入地推进户籍一元化,使得农民的身份彻底消失,城乡户口及其带来的价值意义彻底消除,这样有助于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对于选择长期定居的农民工,帮助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层面全方面融入迁入地;对于阶段性居住的农民工,采用居住证办理方式,在居住期间,其在就业、保险、子女教育、生活补助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这一方式也有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完成。户籍制度应强化户籍登记的最初功能,消除附着于户口上的经济利益和价值,将户籍与公共资源的享有彻底分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福利分配不均、社会排斥以及身份认同等风险。

3.4 重视农民工市民化社会风险治理

一方面,要对城镇化发展速度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对城市空间规模作出合理限制,确保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现。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完善,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提升综合承载力。从居住条件、生活水平、教育资源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消除农民工在城市融入各维度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强化信息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擎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畅通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的有效衔接,提高城市对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有效化解农民工市民化的各种风险隐患,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深层次融合。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供给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