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江西传统地方戏曲的多媒体数字出版

2019-01-12曾宇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剧种江西戏曲

◎曾宇

《滕王阁序》曾提及江西是一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沃土,而这片土地也同样作为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源头而备受瞩目。江西的地方戏曲曾经红遍了大江南北,其中最为繁盛的时代还要数明清时期,当时的各类剧种以及名家重戏十分出彩。

作为中国戏曲历史上影响力最广、流传年代最久的弋阳腔与昆山腔均为江西人戏曲智慧的历史明证,两者经过江西人民的创造和改良逐渐传唱开来,并对后来的其他戏剧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些流传千古的戏曲精粹显然凝结着江西人世代的戏曲智慧、创作才能和辛勤付出,其能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实至名归。

历来为大众所熟知的汤显祖的祖籍即是江西,其代表作《临川四梦》到今天仍具有不小的影响力。出生于江西南昌的我国古代戏曲家魏良辅在戏剧改革与创新方面也有着显赫的成就和非凡的造诣,其对昆曲不断进行改革,使之逐渐完善,成为昆山腔艺术的集大成者。因此,后来其也被尊称为“曲圣”和“昆腔鼻祖”。

各种声腔、剧种在江西这块土地上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西地方戏曲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江西传统戏曲曾经辉煌,但在此之后的发展过程却陷入了“无声”的尴尬,传统戏曲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而且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逐步缩小,一批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技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出版行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层次和节点,数字出版对出版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江西传统地方戏曲的影响及现状

查阅史籍,不难发现,江西地方戏曲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作为多种地方戏曲的发祥地,江西在地方戏曲的创作方面在历史上可谓人才济济。以发源于江西的弋阳腔为例,作为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因最初产生于江西弋阳进而被称作“弋腔”,又由于其音调极高而被称作“高腔”。在表演过程中,通常并没有过多的乐器予以伴奏,而仅仅是通过击鼓的方式打拍,表演者开唱后其他人而后进行唱和,整个流程十分简单流畅。在明朝后期,其开始在全国传播开来,并经过改良而后形成种类繁多、风格迥异的曲调和唱腔,其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后来,其融合秦腔等多种不同剧种的风格特色发展成“京腔”,并于2006 年被国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日的江西地方戏曲,从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古老剧种和地方小戏。其中,古老剧种包括赣东北的赣剧、宜黄的宜黄戏、修水的宁河戏等。地方小戏剧种则包括:采茶戏、花灯戏等。

当然,在繁盛的背后,江西地方戏曲也曾经历了重要的低谷时期。致力于研究江西戏曲的学者在进行江西戏曲现状调查时发现,江西尚存的地方剧种共有28 个,包括赣剧、弋阳腔、宜黄戏、九江清阳腔、东河戏、采茶戏、花灯戏等。由于20 世纪80 年代不少地方戏曲院团解散,原有的老艺人流失,不少剧本、传统曲牌也逐渐散落民间。江西各地方剧种的创作者、编导、演员普遍年龄较高,一旦退休,在传承上将出现断层的现象。纯正的民间戏曲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一批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例如,九江的宁河戏、赣州的东河戏等戏种当前仅仅在范围极为局限的少数地区传播,其遭到失传的风险十分巨大。

针对这种情况,江西省艺术档案馆曾多次展开对该省流传下来的极具文化价值的剧种的收集和发掘。同时,对与该地地方戏曲存在一定联系的古道具、古戏箱、古戏装、古戏台、古戏瓷画、古戏木雕等都纳入收集整理的范畴,目前有馆藏录像1170 盘,照片4451 张,光盘1261 张,案卷409 卷。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遗产和文化精粹,江西的传统地方戏曲当前面临着重要的失传危机,这很大程度上在于随着电视等多媒体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戏曲兴趣索然,导致戏曲的关注度也随之下降。当前,对于少部分想对了解和观赏真正的江西地方戏的人而言,机会也越来越少。

二、多媒体数字出版对传统戏曲的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积累与传承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图表等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直观生动和比较全面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真实信息。把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记录下来、积累起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使之传承下去,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是最佳的手段。

(二)推进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创新

多媒体电子出版这一灵活、生动的出版形式是承载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优秀载体。尝试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开发的传统戏曲剧目,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样的出版物既承载了保护实践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同时也为宣传和弘扬地方戏曲文化提供有效的手段。

丰富的文化积累能推动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又增加了新的文化积累。江西戏曲演出市场,一直与地方民俗文化紧密相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间不少传统习俗有望得到传承和恢复。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戏曲工作者致力于让江西戏曲重新回到全国舞台,2005 年,在时隔五十年之后赣剧《牡丹亭》再次来到上海,将赣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带回到观众面前。2012 年年底,江西抚州经过认真编制的地方戏《临川四梦》通过多方努力,首次成为“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的推荐戏曲。同时,在学界和戏曲界的众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弋阳腔、海盐腔等几近失传的声腔被发掘出来,江西戏曲已成为全国戏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三)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

传统地方戏曲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表现形式,盱河戏就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代表。这种戏曲在广昌县广为流传。例如:刘家《孟戏》之《如珠生反》一折就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场。在表演过程中,需要长棍手、团牌手花枪手各4 人,其中花枪手为女性表演者担任,长棍、团牌、对操等表演往往成为脍炙人口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然,这种表演通常由灯彩、锣鼓、唢呐等乐器予以伴奏,而此类表演对于表演者对不同种类兵器熟练度的考验很大,需要表演者在表演中将各类动作做得利落漂亮、一气呵成。而且,为了使这种表演的现场气氛感染到观众,使得观赏者有目不暇接、紧张激动的感觉,其对于表演者、伴奏者的技艺以及大量的幕后工作的要求十分严格。

如果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便于把戏曲中的台词、图像通过储存器等电子形式储存在多媒体载体上,从而便于其广泛传播,促进人们对戏曲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大大增加传播的广度和受众人群面,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打下更广泛的基础。

三、传统地方戏曲在多媒体数字化出版环节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较于传统出版媒介,运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数字化出版具有诸多优势。作为融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出版形式十分多元。当然,当前传统地方戏曲在多媒体数字出版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应该加以注意。

(一)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及资金问题

当前,出版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亟待展开一场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方向将是大势所趋。然而,不少出版单位和公司由于缺乏资金以及研发人才,导致其难以及时进行出版方式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版流程和出版单位工作理念的僵化,导致其对于数字出版平台的打造上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如何运用现代媒体助力出版行业的发展对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显得十分关键。同时,传统地方戏曲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保护工作有相当的难度,而多媒体数字出版投入非常大,应该积极争取政府出版基金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等的资助。

(二)资源的可用性及自身价值

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剧目、图片、介绍性文字等,经过加工处理后,出版单位获得专有出版权及其他载体形式的出版权后,同时还应该具备版权意义上的使用权,一次加工,重复使用,特别是对于数字出版最为重要的网络传播权。

(三)通过积累和沉淀形成一定出版规模

通过对传统戏曲文化及其相关资源的保护、整理、发掘,形成一定量的数据库,通过积累和沉淀,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形成新形态的信息产品。

(四)数字出版的载体和兼容性问题

在解决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的数字出版载体的问题方面,需要首先明确的是如何在多元的现代多媒体数字媒体之间建立一种格式兼容、操作实用的存储模式,即在出版流程和载体的选用方面需要尽量向国际统一标准靠拢。

(五)多媒体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问题

如何保证电子资源的质量合格也是当前出版行业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清晰度以及内容编排和剪接等方面,当前不少电子资源距离标准品质还存在一定距离。对于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珍贵的影像及图片资源,都要以比普通出版更高的要求来采集,并分层、分类地进行存储。

多媒体数字化出版在传统地方戏曲保护和传承中的应用,既秉承“从传统文化中来,到民众中去”的理念,也为贯彻传统地方戏曲保护的整体性、真实性、传承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传统文化的保护呼唤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当前我们在发挥信息化技术用以戏曲文化的保护方面仍存在巨大的不足和发展潜力,而在未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仍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和挖掘的新目标,同时这一领域也亟待更多政府和热心人士的协调与支持。

猜你喜欢

剧种江西戏曲
6.江西卷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我的家在江西
幸福的江西飞起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