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漫谈

2019-01-12李玉珍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传统

◎李玉珍

高职院校通常以专业课程为重,而语文在大部分专业当中属于基础性质的课程,难以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起到直接性的帮助,以至于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语文课程,而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语文课程,但课程定位并不明确,教学上往往不够深入,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作用有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之中,不但是继承和传播我国文化精华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求二者之间更为有效的结合策略。

一、营造传统文化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文化的传承不是刻板的记忆和学习,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构建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借助一些热门的电视节目,如《见字如面》《中华好诗词》《国家宝藏》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汉字文化。同时,教师要适当地减少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诸子百家》一课的时候,教师可先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罗列出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选择相同的学生结为一组,利用课下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其形成背景、主要思想、发展过程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整理成为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还能够集思广益,将每个学生的成果和观念整合起来,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水平。

二、构建传统文化体系,注重知识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包含的内容很多,且许多内容之间往往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关系。而大多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都是按照一定的类别来划分的,如思想、习俗、美德等,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逻辑关系,比如时间关系、人物关系、人物与其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完善,不系统。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正确、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中华传统美德》一章的时候,教师不可将内容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一概而论,而是要对其进行深入细化的讲解,如“安贫乐道”“明礼诚信”等是孔子的思想,“浩然之气”“仁者爱人”等是孟子的思想,“尽己之谓忠”则是朱熹提出的,虽然这些均为儒家思想,但出现时间不同,形成背景不同,形成的人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思想的时候,既要把握其中的联系,寻找它们作为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又要区别对待,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其思想的精髓。

三、拓展语文第二课堂,丰富传承形式

对于人们来说,传统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也不应是晦涩难懂的古典书籍,而应当是一种生活的理念与方式,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是融入血脉中的共同意识。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如针对现在学生普遍使用手机的现象,教师可创建一个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吸引学生关注,平时向学生推送一些反映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或者优秀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或者从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娱乐节目中发掘传统文化知识,对其进行深入的讲解或批判。同时,教师还可以自主建立或者鼓励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国学社、汉服社、戏曲社等。通过这些方式,逐渐消除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让学生感到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在21 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因此,现代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要具有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于学生来说,是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国家来说,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课堂改革的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传统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身边的传统美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