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里罗城村的案例

2019-01-12王宁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罗城融合旅游

王宁

(信阳师范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发展落后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乡村振兴就是要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色农业景观,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1]。

1 里罗城村农旅融合发展的条件梳理

里罗城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伏山乡,地处淮河以南,大别山北麓,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宜农、宜林、宜居、宜游。里罗城村距县城18公里,距伏山乡政府10公里,下辖20个村民组,共420户,1790人,面积13.1平方公里,有耕地880亩,林地17860亩,主产水稻、小麦,盛产茶叶、香菇、油茶、板栗等。

1.1 人文历史厚重

在金刚台西麓山脚下有一片浅山,浅山之间有良田千亩,农户数百,周围有较高的山岭围护。元末农民义军将领余思铭依山筑城,在此屯兵,名为“里罗城”,城墙之外为“外罗城”,为百姓居住。后人为铭记余思铭贡献,将里罗城、外罗城统称为里罗城。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里罗城村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如余思铭屯兵金刚台,皇殿、插旗尖、千工堰等地名也都源于此。

1.2 自然资源丰富

大别山豫内最高峰金刚台主峰位于里罗城村,海拔1584米,层峦叠峰、泉飞瀑悬、峡谷沟壑、奇松怪石形态各异、姿态万千。距今25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浩淼无垠的海洋,海底火山频发沉积形成了古陆核,后经地壳沉降、华北板块与扬子大板块拼贴、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物理剥蚀等复杂的演化过程构成了今天独特的火山地貌、花岗岩体地貌、峰墙地貌、冲谷地貌、山前冲刷地貌等地质景观。里罗城山林面积广阔,植被茂密,松柏苍翠,乌桕斑斓,银杏参天,林相整齐。境内千米以上的“猫儿石”“插旗尖”“大小月亮口”“黑石槽”“大二坳”比肩竞高,集雄、奇、险、秀于一体。

1.3 红色遗迹遍布

里罗城是老一辈革命家陈明义将军的出生地。陈明义一生征战南北,出生入死,是在烽火硝烟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里罗城内有将军故居、红军墙标、红军医院、红军墓、红军洞、将军石、童子团岗哨纪念亭、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迹。童子团哨岗位于里罗城村花氏祠堂前的古银杏树旁,是红军保卫革命根据地的第一道岗亭;红军医院在里罗城村荷花池居民组境内,1931年红四军第二团的医院曾迁至这里;红军烈士墓位于红军医院旁,一座座坟头见证了当时战争的惨烈;红军洞群即朝阳洞、女人洞、水帘洞、观音洞等,1932至1934年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离开鄂豫皖苏区西征、北上抗日,商南县委及其领导的游击队、妇女排以此为据点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赢得了“金刚台三年红旗不倒”的美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使游人们不仅能欣赏美丽景色还能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1.4 农产品开发潜力大

商城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境内植被茂密、物产丰富。商城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年超级水稻种植面积达50万亩。商城县绿色农产品得天独厚,是豫东南最具特色的“茶乡”“药乡”“鱼米之乡”,茶油、商桔梗、商茯苓、商天麻、天香菜等均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商城绿茶是“信阳毛尖”中的极品,在国内外茶叶评比中屡获金奖。山茶油、青钱柳、豆腐柴、葛根等具有保健功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旅游产品开发潜力巨大。

2 里罗城村发展农旅融合的路径选择

2.1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里罗城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年平均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该村积极发展乡村民宿、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业态,把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农家变店家、农民变股民,走差异化乡村旅游发展道路[2]。这里成功举办了三届大美里罗城民俗文化节、首届大别山山货节、首届大别山插秧节,引起了主流媒体的极大关注。2013年以来,里罗城村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河南省生态文明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信阳市十佳美丽乡村、商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红旗村等荣誉称号。

2.2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农业旅游资源

里罗城村在保持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农业旅游资源,促进农业农村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3]。该村规划建设了五大区域,各功能区都有独特的市场引力爆点,又相互依赖、功能融合,形成市场吸引合力。田园风光观赏区遍及旅游区全境,农田种植、农事体验和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构成风光游赏带,观赏区设置有20个摄影点,是大别山特色品牌。乡村民宿旅居区包括从核心区余子店到里罗城、插旗尖、龙颈坳和七里山村等区域,总面积92.13公顷,占旅游区总面积的14.4%,以复古、简洁、近自然为特征的特色民宿是景区的重要接待体系。乡村文化交流区依托余子店成片闲置的民居打造乡村文化街,乡村音乐文化交流、帐篷酒店、茶饮休闲、特色餐饮,酒吧和购物点集聚于此。红色文化传播区依托七里山林场、围子湾水库及周边空心村、朝阳洞苏维埃政权旧址、红军医院等资源打造红色圣地文化园。乡村振兴研学区可开展教育培训、研学交流活动。

2.3 产业联动,农旅融合

里罗城村通过旅游与农林业联动,开发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田园生活、文化交流和农村物联网电商及农副产品交易体验等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开发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音乐交流、论坛会议发起、教育研学推广等旅游产品;通过田园农耕文化展示和物联网电商运营,推动区域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丰富景区产品体系,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市场需求,提升景区吸引力[4]。县内的山信粮业、瑞禾食品、其鹏茶业、长园茶油、和盛农业等龙头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农产资源赋予了商城县发展特色农业、食品加工和休闲旅游业的天然基础,对延伸农旅融合产业链条,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对农业的带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4 培育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乡村振兴

里罗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远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荷花池种植合作社、商城县小稻场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树”扶贫模式形成了以茶叶、香菇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以油菜、油葵为主的观光采摘业,以农家乐为主的餐饮服务业,有力地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里罗城村发展茶叶2000余亩,户均增收3000元;发展香菇8万袋,带动农户100户;发展梅花鹿养殖基地1个。商城县兄弟米业等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500亩,打造农业观光示范带,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有资源入股,与公司开展合作经营。

3 里罗城村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经验总结

里罗城村因地制宜,既突出产业带动,又保护青山绿水,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这一模式在我国众多自然风光优美的乡村是可以复制的。

3.1 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建设品质

里罗城村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田园、溪流、山岳、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民俗、历史等文化资源,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差异化发展。该村积极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功能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丰富旅游产品。房屋改造依据传统的豫南风格,白墙黛瓦与自然山水协调统一;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紧紧守住了乡土特色这个农村社会的根、农村社会的灵魂和血脉,注重文化传承,发展有地域特色、历史记忆、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3.2 完善产业发展,实现内生增长

里罗城村充分运用产业优势,着力实现旅游与农林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医疗健康、文化教育、信息技术产业良性互动。里罗城村通过旅游与农林业联动、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开发多种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里罗城村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村落内生增长,推动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5]。

3.3 搞好合作共建,推动乡村振兴

里罗城村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运营、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充分运用相关政策,形成“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村民变股民”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融合、合作,共建、共享和共赢的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格局。该村利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文化发展、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政策机遇,整合各方面资金投入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开发,放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该村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将闲置房屋、农副产品和富余劳动力投入泛旅游产业,让农民获益。

猜你喜欢

罗城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融合》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