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院前急救管理的加强与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相关性
2019-01-12康益炯
康益炯
(太原市急救中心 山西省太原 030009)
引言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急救为重要环节,而院前急救质量与患者生命安全相关,故加强院前急救管理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尤为重要。本文着眼于医疗机构硬件配置强化,并通过行相关制度完善、人才培养与宣传等方面策略,以期使院前急救质量持续提高。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02例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实施常规急救管理模式抢救作为历史对照,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急救中心收治的102 例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实施强化急救管理模式抢救。两组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协议书。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102 例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采取强化急救管理模式抢救,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年龄最小的 20.4 岁,年龄最大的 78.8 岁,平均年龄(47.46±4.26)岁,男 61例,女 41 例。2016年7月至 2017年7月收治的 102 例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102 例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采取常规急救管理模式抢救,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年龄最小的20.9岁,年龄最大的 77.4 岁,平均(48.46±4.57)岁,男 63 例,女 39 例。两组均包括交通意外事故、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脑梗塞等患者。两组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02 例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采用常规抢救流程进行拯救。2017年8月起针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确保120 急救车只针对紧急情况调用,并可在2 分钟内出车。建立集流程化、时间管理联合环节控制模式、时间量化、标准配置化与同质化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同时启用信息化管理强化120 急救车的出诊,做好急救车的出诊记录与管理。其次开展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通过培训强化急救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急救队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加强急救队成员对于急救药品及器材的管理认识,建立集体责任感以及荣辱感,强化质量管控,着重于岗位职责以及职业道德的培训,并且强化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针对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制定技能考试,针对急救队成员进行考核。积极准备急救物品以及急救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急救使用药物的标签完整,药物未过试用期。无菌消毒操作均需要确保合格,仪器设备的清洁度要符合操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用时、满意度评分(自制满意度量表,于抢救后成功患者出院时发放,满分100 分,分数越低对抢救质量越不满意)以评价急救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 本课题204 例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基线资料、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Mean±SD”表示。两组独立,正态,方差齐资料如急救质量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用时、满意度评分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对急危重疾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的患者进行抢救的最前线,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患者抢救环节,对急危重疾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的患者进行及时的院前急救非常重要,可提高急危重疾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研究发现强化急救管理模式之后可以有效提高急救队成员的抢救应急能力,可降低急危重症、意外伤害的风险因素。在急救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急救队成员可将多项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充分运用起来,将其穿插于抢救过程中,加深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度,提高急救团队成员的工作责任感[3]。通过在培训下熟练掌握院前急救流程,加强对抢救器械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为有效在紧急状态下展开工作提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院前急救中忙而不乱、沉稳冷静的应对紧急状态,在培训中使急救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得到加强,可促进医疗服务不断的改进,优化急救管理模式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对减少医患纠纷事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对于急危重疾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的患者的抢救十分重要和关键。增强对院前急救的管理的效果较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院前急救成功率,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急救管理模式可有效发挥对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患者急救质量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