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粗隆间骨折需注意康复

2019-01-12陈然

人人健康 2019年21期
关键词:肌力踝关节患肢

陈然

(江安县中医医院 骨伤科)

1 股骨粗隆间骨折简述

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人数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并且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大部分具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及其他多种内科合并症,这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身心健康均会产生严重影响。当下在临床中,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是推荐实施积极的手术治疗,这样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手术治疗完成后,需要注意对患者实施术后功能恢复指导措施,促进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相关功能的恢复,同时减缓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的切口疼痛和肿胀等并发症,则还能对性的康复训练,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防控,具有积极意义。

大腿股骨从外形上来看类似于“手杖”,由光滑的圆形股骨“头”与稍细的股骨“颈”共同构成手杖柄,颈下部分属于股骨干。股骨干的起始部朝内侧和外侧凸起,外侧较大,被称为大粗隆,其位置相对较高;内侧较小,被称为小粗隆,位置相对较低。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指的是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水平这部分的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患者在受伤骨折后,会出现局部疼痛及肿胀等明显症状,还会出现皮下瘀血斑,远侧骨折段受到肌肉牵拉的影响,向外旋转,患者无法实现下地站立、行走等动作,骨折通过X 线检查即可确诊。值得注意的红寺湖,粗隆部的血液供应较为充足,骨折愈合的速度较快,且很少发生骨不连。但是若是治疗和处理不当,将会发生畸形愈合,最终可能发生髋内翻。

2 治疗原则和术前康复指导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早期手术治疗中使用坚强内固定,患者能够实现离床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发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耐受性较差的患者来说,更要尽量实施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是牵引治疗,对于无移位稳定性骨折或是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以及体质弱不耐受手术者的患者可以实施牵引治疗。无论实施哪种治疗方法,患者均需要卧床一定时间,这一阶段可能发生褥疮、尿路结石以及脑血栓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必不可少,现代医学中更加倾向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需要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术后康复指导,促进患肢运动能力的恢复,且防控相关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手术实施之前,要对患者进行术前健康评估,指导患者接受各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并发症,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提升机体的抵抗力与耐受力,防控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正确合理地使用便器,以便患者在术后迅速适应。另外,手术前还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和咳痰训练,防控术后卧床发生坠积性肺炎,深呼吸训练的方式可以采取吹气球练习。在肢体训练方面,术前适当指导患者指推髌骨,且开展双上肢肌力锻炼与扩胸运动,防控心肺系统疾病的发生,自足踝向髋中心进行按摩,防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 术后康复护理措施

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其实施心电监护,观察意识、血压、脉搏及呼吸变化。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要指导患者去掉枕头平卧,头偏向一侧,若是发生异常状况及时上报处理。术后康复护理中,要保证患者手术切口的引流管通畅,及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流量与性质。保证引流袋低于伤口所处位置,避免逆行感染。时常挤压引流管,在患者翻身或是搬动过程中,保护引流管,避免受压或扭曲,并保证切口敷料的清洁与干燥,发生渗血或渗液状况时,及时更换处理。

术后患者取仰卧位,保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可以使用丁字鞋固定患肢,在两腿间垫软枕,避免患肢外旋或是内收,膝下垫软枕,指导患者适当进行屈伸趾和踝关节运动,增强肌力和血液循环,促进消肿。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感觉,时常实施按摩肌肉,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适当地使用抗血栓、镇静和止痛药。指导并协助患者开展扩胸运动和翻身、叩背等动作,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适当地使用雾化吸入。指导患者多饮水,稀释痰液并增加尿量。维持术后会阴部清洁,避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4 术后康复训练

在手术完成当日,麻醉消失后鼓励患者开展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屈和趾关节锻炼,在手术刺激的影响下,患者的体力有限,手术完成当日的锻炼应为1 次或2 次,每次5 分钟。术后1 天,指导患者开展股四头肌静止性收缩训练,伸直膝关节,保证下肢肌肉用力,随后放松,有助于血液循环改善和肌肉萎缩防控,注意循序渐进,不可过量运动。术后2 天,继续开展腿部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患者开展踝关节屈伸及抗阻力运动,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机开展髋、膝与踝关节屈伸被动锻炼,远动幅度在30°~40°,30 分钟/次,2 次/天,锻炼的临界是患者无痛或微痛。术后3~7 天,患者持续开展腿部肌肉和关节活动锻炼。手术后1 周,患者的膝关节能够完全屈曲后,可以指导患者坐于床边,下垂并摆动患膝,提升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与肌力,避免肌肉粘连。术后2 周阶段,指导并协助患者离床进行功能锻炼,患者可扶拐立于床边,在病房中缓慢行走,以病人不疲劳为宜。术后4 周,对患者实施X 线检查,明确骨痂生长状况,以此来确定下地负重锻炼的时间。初期进行提踵练习与半蹲起立练习,来提升负重肌力。当X 线检查显示大量骨痂生长,且骨折线模糊之后,才可以完全负重。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到门诊复查,术后3、6、12 个月均需接受检查,叮嘱患者出院后3 个月内不可以双膝交叉、不可以坐矮椅子,也不能够在床上屈膝而坐。

猜你喜欢

肌力踝关节患肢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