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小学教师角色重塑*

2019-01-12姜元涛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能力

□ 梁 娜 姜元涛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一概念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提出后,便掀起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潮。2016年10月,美国发布《规划未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报告,预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1]在我国,2017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2]教育也随之开始进入人工智能时代。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35年,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3]2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发布,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4]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5]11月,第五届“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论坛发布《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将会带来教师智力劳动的解放,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学生心灵、精神和幸福”,[6]从而使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重塑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

(一)角色认知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教师角色认知中,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教师决定了教学的全部,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求教师树立起新的人才观、师生观和教学观等,重新认识教师角色。首先,教师要树立起“人人皆能成才”的新型人才观,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关注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每个学生都需要经过良好的教育引导,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不同领域的有用之才。其次,在更新人才观的基础上树立新的师生观。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具有自主意识的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且学生将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启发者与引领者。因此,教师和学生是同处于学习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各司其职,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并共同促进由教向学的教学观的转变。这种教学观凸显的是师生的平等参与、共同参与、教学相长、教学合一。

(二)角色能力的挑战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式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演示等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课堂管理、课外学习管理等的能力;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教育教学智慧,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7]传统的教师专业能力,过于强调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教学设计、班级管理以及语言表达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能力会更加突出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师生交往也不同于传统的师生交往,因为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师生交往内容和方式将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教师的交往能力也显得格外重要。

(三)角色情意的挑战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审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最早出现“专业情意”一词,指出“教师专业情意是指教师个体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愿意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8]陶西平认为:“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9]教师专业情意强调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怀有的深厚感情、积极的态度和不懈的动力。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角色的专业情意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与协助,以及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以及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使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功能出现了替代,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唯一的指导者,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观念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恰恰成为教师强化专业情意的催化剂。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可以帮助教师完成部分教育教学任务,如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制定教学设计;可以智能辅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反应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还可以生成精准的学习报告,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完成得更加出色。但人工智能技术永远无法取代教师,无法做到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对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情怀,始终是教师不可替代的教育使命。正如雅斯贝尔斯指出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态度,去唤醒学生,去热爱学生,心中始终装有学生,把关爱学生作为教师角色的立足点。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更加需要教师的角色情意,更加突出教师的理想信念和对学生情感的倾注。

二、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的重塑

(一)“人工智能”的使用者、权衡者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敢于把人工智能技术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会为自己减负,为学生减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为教师提供便利,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成为教师的贴心助理。但教师要避免全部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现象,不能被人工智能“牵着鼻子走”,从而未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人工智能必须要有明确分工,哪些内容由人工智能完成,哪些工作由教师完成,哪些是两者合作完成。因此,教师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要学会综合权衡利弊,成为使用者和权衡者,将人工智能技术当作自己的合作伙伴,更好地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学习的组织者和陪伴者

人工智能更多承担的是教师助理的角色,可以智能出题与批阅,也可以形成个性化的作业和教研报告。而教师真正要做的就是合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是一种生成,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流互动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情况,找出合适的学习内容,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能力与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活动。

教师的陪伴对学生的学习同样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线下的陪伴和督促,对于那些自控性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后的教师陪伴,都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养成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教育教学的创新者

人工智能时代更加呼吁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形式。同时,教师的工作任务要随着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

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者。一是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文精神素养,平时注意观察,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二是教师要转变为反思者,要基于人工智能和学生的反馈,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美国学者弗朗斯·富勒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将关注分为四个阶段,从第一阶段关注自身到最后阶段关注学生,启示教师要将更多的教学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

(四)学生的精神启迪者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工智能”教师可以承担教师的部分工作任务。但是,在立德树人的任务方面,“人工智能”教师是不可能取代教师的。从根本上说,传授知识并不是教师的唯一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师更重要的任务,也就是教师要让学生解放个性、满足需求和追求幸福。人工智能丰富了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更应该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倡,教育应是人文关怀,情感交流。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完整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灵魂,形成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之间碰撞出心灵的火花,成为学生的精神启迪者和人生导师。

(五)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但是该书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时至今日对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样。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时更新知识,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抛弃。

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口号,到后来许多行动研究者倡导的“教育行动研究”,再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的“U-S联合”模式,以及1994年叶澜老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项目的探索,都在不断地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一旦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已有的教育问题,就会更加乐意去反思,从而捕捉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学校、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师能否迅速完成角色适应至关重要。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由传统角色向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新角色的重塑,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通过加强新的角色认同,增强角色适应性,不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时代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数读人工智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