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广饶汉故城的历史考证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开发模式探析

2019-01-12种效博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广饶县故城高家

种效博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 管理学教研室,山东 东营 257091)

山东属齐鲁故地,历史悠久,古城文化资源丰厚而深邃,有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他有历史记载的古城、故城遍布省内,其中广饶汉故城因年代久远且湮没于乡村而鲜有提及,但在国家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远处乡村的广饶汉故城其开发价值已逐步显现。

一、广饶汉故城的历史考证

《广饶县志》(1840—1985)记载,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饶县,属齐郡;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封淄川靖王子刘国为广饶康侯,传三世;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撤广饶县,其地划入利县,初属千乘国,后属乐安国;西晋武帝太始元年(265年),废利县,复置广饶县,属齐国;隋文帝开皇三年,移千乘于广饶故城,县名改称千乘县,属青州北海郡[1]13,自此至民国三年(1914年),县境再无广饶之称。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称:“广饶县,汉侯国,后为县。后汉省,晋复置,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广饶县北。”《乐安县志》(清雍正十一年)载:“济水,淄水,今淄河,……北至曲堤,折而东北,流经城东十里朱家道口,又东北径古钜定、广饶、琅槐地,合济水入海。”《乐安县志》(民国七年)载:“小清河,古本济水,……又北过高家港至沧头闸上,折而北过辛桥,汇入支脉沟,合流归海。”《乐安县志》(明万历三十一年)载:“广饶者,亦汉所置县也,与钜定、琅槐俱迩淄水。……其故城当在今城东北。”[2]《广饶县志》(1840—1985)载:“广饶故城,为汉代城。位于大码头乡(现大码头镇)东北约十四公里处的高港村,该村坐落在整个城址之上。”[1]759高港村原名庙古村,又名高家港,1950年改称“高港”[3]。

以水证地,及县志所载,现广饶县大码头镇高港村为广饶汉故城址已成定论,且因此地区位特殊、功能多元,历史得以沿续,遗址得以保存。一为古盐厂。齐有“渠展之盐”,宋有“高家港盐”[4],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山东设盐场19处,高家港场为其一,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裁归王家岗场[1]241,盛产之盐以河为运,畅销各地。二为古码头。此地为小清河渡口,又称三岔渡口(小清河北岸为三岔村),东有东北坞村,为停船靠岸之所,高家港即盐商货物集散之地,既河海相连承接东西而来的商船,又船渡南北,是小清河最末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三为古村落。该村始建于唐朝初年, 由高姓族人立村,曾称琅槐、庙古,自宋始称高家港,因地势较高,虽多经水害却仍传承有序,在历代地图上均有明显标志,现居民多为明初移民而至。四为古治所。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滨乐运盐使,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山东都转盐运使司滨乐分司,均驻高家港[1]239,明为海滨戍守处,既有铁门关治盐之所,又是历代铸钱之地。五为古教址。《续修广饶县志》(民国二十四年)载:“兴教寺,在城东北五十里高家港庄。久废。”《乐安县志》(民国七年)载:“高家港会,高家港庄,一季,四月,衰。”即古时每年四月初八庙会。该村曾名庙古,有九街十八巷三十五座庙之说,原四周均建有庙宇,东有娘娘庙,北有龙王庙、雷音寺,西有土地庙,南有天齐庙,中有关帝庙,部分庙宇遗址尚存。六有革命史。小清河渡口是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必争之地,高家港村民积极支前参军抗日,是清河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基地,1940年2月,中共清河地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自此跨过小清河向黄河两岸发展[5]。

二、广饶汉故城保护开发的功能定位

广饶汉故城开发,应以故城保护为基,以乡村振兴为要,以文化传承为脉,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开发新模式。

(一)故城开发当体现市域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饶县自1983年划归新建的东营市管辖,虽境内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名人辈出,可追溯到八千年以前,但因东营市对外宣传长期以石油城、生态城、湿地城、黄河城为主要名片,给人以新生地、新兴城的印象,忽略了文化城的营造和宣传,致使文化旅游发展缓慢,对外影响力较低。全省411个省级传统村落中,东营仅有垦利区东王村和东营区盐坨村入选,而古齐之地广饶竟无一村入选。广饶汉故城开发可以对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印证东营的悠久历史;规划建设具有古典风情的仿古建筑,再现不同朝代的生活场境;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经典剧目,反映古代风土人情,以此发展文化旅游,扩大宣传推介,打造文化名城、历史名地,使现代化的东营绽放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

(二)故城开发应传承当地优秀的特色文化

东营市特色文化形态多、跨度大、分布广,远有古齐文化、孙子文化、移民文化,近有红色文化、石油文化、吕剧文化,还有节庆民俗、人物传记等,遗址遍布南北,故事流传东西,虽有东营历史博物馆、黄河文化馆、孙子文化园等文化设施,仍难形象直观地再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广饶汉故城开发可与地方特色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文化设施,保护遗址,传承非遗,滋德育人,集中展现地方文化资源,实现到一处知全貌、由此及彼的联想推介效应,成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三)故城开发可带动周边乡村的全面振兴

广饶汉故城位于广饶东北偏远之地,东与寿光市相邻,属东营、潍坊两市交界处,远离交通干道,附近群众长期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基础设施差,居民收入低,人口流失严重,为县域内落后片区。实施故城开发可统筹域内传统文化资源,集历史人物、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古代村落等于一体,打造乡村文化资源集聚区、旅游休闲度假区、仿古生活养老区、特色产品展销区,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四)故城开发能促进文化旅游的全域发展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东营市随即确定用三年时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构建城乡互动、多业融合、全域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广饶县文化旅游景点存在散、小、远等特点,倪宽墓、傅家遗址、柏寝台等,均有其名而无可观之景,令闻名而来者沮丧而归。广饶汉故城的保护与开发,可成方连片规划建设文化景观,培育资源多、服务优、吸引力强的重点景区,并与其他文化资源建立旅游圈或观光带,由点及面,推动文化旅游全域化发展。

三、广饶汉故城保护开发的现实条件与主题设计

(一)现实条件

广饶汉故城所在之地,自汉始发展脉络清晰,历史有传承,文化有积淀,区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具备保护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是遗址勘探具有考古价值且亟需保护。广饶县一直流传“先有高家港后有乐安城”,汉故城之地长期为县域东部沿海经济文化中心,遗址多,边界清,规模小,对其进行考古勘探可再现自汉以来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极具考古价值。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改造、农业开发、农民转型将加快推进,如果处理不好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乡村风貌、历史遗址等难免遭到破坏,甚至逐步消亡,因而应抓紧对广饶汉故城进行抢救性发掘。

二是周边文化资源丰富且可利用性强。广饶汉故城遗址所在高家港,不仅自身具有盐商文化、河运文化、移民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厚的文化资源,且周边有南河崖、东北坞、大荒北央等商周制盐遗址群以及巨淀湖风景区、青丘文化旅游区、中共清河地委旧址等文化资源。据《续修广饶县志》(民国二十四年)记载,广饶汉故城附近尚有钜定城 、琅槐城 、甲下城等故城址,以及唐头营、马车渎、皮丘坑等丘渎遗址,可进一步勘探挖掘。这一切都可为广饶汉故城开发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建设以广饶汉故城为中心的古文化集聚区。

三是小清河复航全面启动且机遇难得。小清河原为横贯山东的多功能河道,后因水量减少、污染严重、航运衰退等因素由黄金水道变为排污专道,沿河港口码头均被废弃,严重影响沿河两岸经济发展。目前,小清河复航工程已经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批复,确定到2020年全面实现通航,届时小清河将再次成为贯穿山东的河海联运通道,并同步建成生态修复工程、文化旅游工程、绿色景观工程,让沉睡的小清河“活起来”“忙起来”和“靓起来”[6]。广饶汉故城址位于小清河南岸,西侧规划22个泊位的东营港王道闸作业区和5 000亩物流园区,片区基础设施将得到极大改善。故城开发可依托小清河通航与物流园区一体规划,建设沿河旅游观光区、仿古生活体验区、遗产文化保护区,成为沿小清河重要的旅游节点,与济南、沿海等景区实现互通互连,与山东省沿海城镇带建设卓越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相衔接。

四是片区发展应统筹谋划,且需项目带动。广饶汉故城所在广饶大码头镇北部片区涉及高港、东北坞、杨宅、北堤、南堤等村庄,人口众多,地广而薄产,发展后劲不足,如不能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必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陷于困境。此片区长期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项目带动,外地项目引不来,内生项目成长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所在。在此背景下,广饶汉故城开发就成为片区发展的必选、优选项目,可通过前期勘探挖掘、研讨论证,因势利导,待机而动,或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避免资源浪费,实现持续发展。

(二)主题设计

广饶汉故城开发应在遗址勘探保护的基础上,以传承古城文化为己任,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建设汉代古城为主体,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体现故城遗址的历史变迁和地域特色。

一是建设汉代古城影视基地。在故城遗址以北、小清河以南按汉代风貌重建广饶汉古城,形成仿古建筑群,真实再现沿海偏远之地汉代古城原貌,宜土则土,宜砖则砖,宜木则木,杜绝因模仿而失去本地特色。基于管理经营和融资需要,古城重建可与企业合作共建影视基地,丰富古城内涵,增强古城功能,形成多元投资、产业兴城的特有管理运营模式。

二是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对故城遗址、铁门关遗址、古河道遗址等进行考古发掘,合理开发,考古价值与经济效益适度结合,与新建古城统一管理保护运营。规划建设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销区,集各地特色,加工销售一体,线上线下结合,让大家到古城能看到、买到、欣赏到东营的特色文化产品,从而扩大影响,推动外销,促进传承与保护。

三是建设特色文化教育基地。挖掘制盐、运盐历史,规划建设东营盐文化博览馆,再现古代盐农生活和盐业产销盛况,展现盐的形成与提炼过程,普及盐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以汉儒学教育为主题建设国学馆,让中小学生在复古环境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临其境接受教育。以清河抗日为主题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再现决策北上、群众支前、袭击碉堡、强渡河口、清水泊苦战等场景,传承革命精神。

四是建设古村落养老休闲区。基于该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乡村气息,可在故城遗址保护的基础上,以农村传统土坯房屋为主建设仿古村落,亦可保留或建设不同年代的农村民居,体现农村房屋建设演变史,再现农村传统民风民俗,吸引人们回归乡村、体验古风、养老度假,建成候鸟式养老休闲基地。

五是建设佛教弘法传承圣地。可与故城的保护开发相结合,重建兴教寺及天齐庙、关帝庙等庙宇,重启每年四月初八的佛祖生日庙会,挖掘东营地区佛教传播发展历史,建设东营佛教文化展览馆,让这一佛教圣地重现佛光,使之成为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平台。

六是建设游玩渡一体古码头。借小清河复航之机,在南岸与古城衔接处建设古码头,配套古船、游艇、摆渡等各类娱乐设施,既可西进济南、东去沿海,开辟沿河旅游,承接顺河而至的各地游客,又可让游客在此体验水上生活、水上娱乐,同时可新建渡口打通南北往来,形成便捷交通,对接小清河北黄三角农高区文化旅游资源。

七是建设丰收节田园综合体。以农民丰收节为主题,建设采摘园、博览园、农家乐、游乐场等,开展丰富的节庆活动,征藏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展示千年农耕文明史,建成集乡村记忆、文化传承、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人们在这里领略田园风光,享受农家生活,带动农业发展。

四、广饶汉故城保护开发的实施路径

广饶汉故城开发从零起步,内容多,投资大,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市场化运作,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实施。

(一)开展遗址勘探发掘,落实保护责任

文物部门对故城遗址进行抢救性勘探发掘,确定故城址四至,明确保护范围,并对重点遗址进行清理修复,避免新的损毁。结合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征集体现传统农业生产、农家生活、乡村风俗以及故城变迁史的物证,妥善保存。在勘探考证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专项资金进行深度发掘,提升保护层级和遗址知名度。合理确定市、县、镇、村各级保护责任,明确具体责任人,分工负责,建立责任追究制,落实保护责任。

(二)组织专家研讨论证,厘清开发思路

文化、旅游等部门牵头组织故城保护与开发专题研讨论证会,聘请高层专家学者对故城历史进行考证,厘清发展脉络,丰富文化史实,奠定开发基础。同时,立足建设百年工程乃至千年工程,组织专家围绕开发主题、项目规划、实施路径等进行研讨,坚持高定位,放眼省内外,分析可行性,拓展思路,提升境界。故城所在大码头镇高港村自宋代始称高家港,一直沿续至新中国成立,为体现故城遗址的历史连续性,可将高港村恢复为高家港,并组织编纂高家港村志,形成完整的故城史料。

(三)编制片区总体规划,统筹谋划发展

依托故城开发项目,结合小清河东营港王道闸港区建设,统筹规划广饶县大码头镇北部片区发展,立足整体搬迁改造,建设新型农民居住区,利用10年时间建成特色小镇,实现全面振兴。统筹整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将南河崖、东北坞、大荒北央等商周制盐遗址,钜定、青丘、琅槐等文化遗址,以及清河抗日根据地抗战史等,统一纳入片区开发总体规划,一并考证,协调开发,形成以故城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圈。协调东营市相关部门,将市级重点文化项目纳入故城开发规划,以故城为平台,全面展现东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提供开发支撑

与故城开发相衔接,依托小清河东营港王道闸港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小清河南岸沿河公路,西接省道230,东连省道320,河陆双通,贯穿东西;规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码头,增强接待能力,让各地游客住得下、吃得香、玩得好。加快实施县境内石大路东延和021乡道拓宽北延工程,修建与寿光县全面对接的乡村公路,打开出入通道,以便捷交通将区域旅游资源连为一体。在小清河古渡口位置修建跨河景观桥,与沿河景观、故城景观相融合,既连通南北,又增光添彩,建成小清河上的亮点工程。

(五)探索多元参与模式,持续推进开发

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开发运行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以广饶县为主成立开发推进机构,争取列为全市重大文化工程,专班负责,精心谋划,定向招商,全力推进。探索建立与外地古城经营主体联合开发机制,取长补短,嫁接借鉴,创新经营模式,降低开发风险。鼓励本地企业参与故城开发,支持本地人士认领遗址保护项目,集本地之力续乡土文脉。邀请各类文创人员围绕故城及周边文化资源采风创作,以小说、影视、书画、戏剧等多种形式演绎历史、宣传推介。支持附近村庄以集体经营性土地入股或转让方式参与故城开发,鼓励当地群众自主开发经营项目,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赢得群众广泛支持。

猜你喜欢

广饶县故城高家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孙子兵法·创新·发展”孙子文化论坛在山东省广饶县举行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智慧学园 快乐家园
——山东省广饶县花宫镇中心小学简介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Improving Students’ English Speaking ability
Fostering learners’autonom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