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头胎子女的心理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9-01-12李小蒙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同胞生育子女

李小蒙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的人口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相应变革。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即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该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增加社会劳动力,缓解老龄化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对二胎家庭(即将生育二胎或已生育二胎)的学龄前头胎子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2~10岁头胎子女对“二胎”手足持消极、不接纳的态度[1]。这不能不引起家长及社会的重视,及早了解头胎子女的心理困境并用科学的方法化解。

一、学龄前头胎子女面临的心理困境

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相当部分家庭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二胎时代”。在大部分家庭成员还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的同时,头胎子女的心理与行为却在悄然变化。具体而言,学龄前头胎子女的心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品质下降

学习品质反映儿童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技能,而是儿童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技能,包括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主动性、坚持与专注、想象与创造等[2]。

从原来家庭中众星捧月般的“公主”或“王子”地位下降至被急切要求长大的哥哥、姐姐,学龄前头胎子女难免遭受巨大的心理冲击。较为外显的表现之一则是其学习品质的明显下降,如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下降,面对任务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难以坚持和专注于克服困难进而达成既定目的,萌发新想法、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且难以吸收、思考和理解已有知识和信息等。

(二)情绪失调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反映,儿童对情绪的调节能力往往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趋加强。所谓情绪失调,即情绪调节存在障碍。

学龄前头胎子女原本多为独生子女,相对而言,家庭成员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关注其需要及情绪变化,而生育二胎不仅给其造成了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并且家长对其情绪的关注和调节相对减少,因而头胎子女往往表现出情绪易低落且失调的问题。

(三)行为退化

行为退化是指个体在受挫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境,降低自己的焦虑[3]。

面对中心地位的丧失,学龄前头胎子女往往因急剧减少的关注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难以靠自身力量得到有效疏解的同时,目睹同胞弟弟、妹妹由于自理能力低下和行为方式幼稚而受到家庭成员的格外青睐。因而在巨大压力难以排解和观察学习的双重作用下,学龄前头胎子女常表现出行为退化现象,如需父母抱着哄睡、睡前要求喝奶、频繁尿床、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异常黏人等。

(四)社交回避

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社交完成。社交回避则指个体总是主动避免社会互动和社交场合[4]。

处于学龄前期的头胎子女正是发展社会性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得到的关注与爱相对减少的背景下,其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呈现下降趋势,性格渐趋孤僻冷漠,并时常回避社交场合,不愿与同伴、教师、亲戚等交往互动。

(五)攻击性行为增加

学龄前儿童常在争抢物品或言语不和等同伴冲突过程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实则反映了儿童在面对争端时的问题解决能力。一般而言,该能力随其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即儿童将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协商、轮流、交换、代替等方式解决冲突。而学龄前头胎子女往往暴露出攻击性行为增加的问题,即通过有意伤害他人来平息争端或不良情绪。

二、学龄前头胎子女心理困境的影响因素

二胎时代背景下,相当部分学龄前头胎子女表现出上述严峻的心理困境。但不可否认,部分儿童却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并在照顾弟弟、妹妹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责任感、包容心、爱心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因此,分析造成部分学龄前头胎子女心理困境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头胎子女个人因素

1.年龄

有学者认为,小年龄段儿童特别是2~4岁更容易发生同胞竞争障碍,即随着二胎出生,头胎子女表现出情绪紊乱、行为退化等,而8岁以后少见[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自我为中心,仅凭主观经验进行思考,片面地认为父母不再爱他,因而表现出各种适应问题。另外,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并迅速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在面对原本独享的资源被分享或“侵占”时,必然感受到巨大的情感落差。

2.气质类型

Thomas等人将儿童(主要是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其中困难型儿童通常表现出心境不愉快,对新环境适应缓慢等问题。另外,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面对二胎降临时,表现出更多的黏人、退缩行为、外化问题,并且同胞关系更消极[6],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因此,学龄前头胎子女的气质类型也是影响其能否建立良好的同胞关系、顺利适应非独生子女生活的重要因素。

3.人格特质

Norman等学者认为人格结构由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和开放性五因素构成。外向性得分较高者表现为有活力、热情;宜人性得分较高者表现为具有利他性和爱心;责任感得分较高者较为克制、拘谨;神经质得分较高者倾向于情绪消极、神经过敏;开放性得分较高者思想开放、具有独创性[7]332-333。据此,遭遇严重心理困境的学龄前头胎子女往往具有典型的神经质和责任感的人格特质,相对而言,具有显著的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人格特征者在面临二胎时则不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二)家庭因素

1.依恋类型

Ainsworth等人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三种。而个体早期的依恋类型将对其后来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往往能够与他人快乐交往,易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经常怀疑和迁怒于他人,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常过分依赖他人,人际关系容易变得紧张。显然,婴儿期与母亲建立起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充足的安全感,较易接受父母养育二胎的事实,而回避型和矛盾型儿童则易在此过程中产生危机意识,遭遇心理困境。

2.父母关系

研究表明,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子女有安全感,乐观、愉快、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7]337。父母婚姻质量越高,儿童越会接纳自己的弟弟、妹妹,即同胞关系子系统也会越好[8]。由此,父母关系在营造家庭氛围中起着关键作用,父母的婚姻质量是同胞关系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Baumrind根据要求性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权威型教养方式倾向于高控、温暖和接纳,儿童独立性和自控性较强,自尊,自信,喜欢与人交往;专制型教养方式倾向于高控、忽视和冷漠,儿童焦虑、退缩,交往受挫时易产生敌对反应;溺爱型教养方式倾向于低控、积极、肯定,儿童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和合作性,自信心不足;忽视型教养方式既缺乏爱的情感,又缺少必要的控制,儿童攻击性较强,对人缺乏热情。显然,不同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在情绪、社会性、性格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其面临家庭结构改变时的反应。

4.家庭经济状况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头胎的同胞关系的质量越高,头胎发生同胞障碍的几率越低[9]。同胞竞争除了“隐性”争夺父母的关注与爱之外,还常表现为“显性”争夺玩具、食品、学习用品等。相对而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能够在物质提供方面做到子女人均一份,因而减少了头胎子女在“显性”物质竞争中的失落感。而经济较为窘迫的家庭限于自身条件以及儿童用品的高成本,无法给多胎子女提供绝对公平的资源,易使头胎子女心理不平衡,进而记恨甚至报复二胎弟弟、妹妹。

(三)社会因素

1.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作为社会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宏观系统,对个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具有重要影响。在经历了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持续宣扬之后,相当部分家长对于生男生女秉持接纳态度。但仍存在部分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出于传宗接代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格外期待男孩的降临。因此,部分学龄前头胎女孩在二胎降生之前,就开始目睹家人对“弟弟”的期盼,并在二胎弟弟真正降临之后重复印证弟弟受宠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进而情感上的失落感愈演愈烈,安全感持续下降,心理压力难以排解。

2.现代传媒

调查发现,儿童是否同意父母生育二胎与现代传媒有关,认为电子产品可以取代弟弟、妹妹的儿童中,同意的比率远小于不同意的比率。当今社会,电视、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唾手可得,尤其是部分不注重陪伴质量的家长,更是将其视作经济而实用的“电子保姆”。这部分学龄前儿童对此类电子产品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而相对减少了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的兴趣,倾向于反对父母生育二胎,继而在面对二胎降临时更易表现出适应障碍。

(四)园所因素

幼儿园所在学龄前头胎子女适应二胎时代的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儿童进入园所生活和学习,其“重要他人”由父母逐渐扩大为父母、教师和同伴,由此园所教师给儿童带来的教育影响以及同伴交往质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亦具有重大影响。部分教师有意识地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区角绘本阅读、户外活动等途径认可或矫正学龄前头胎子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借机对儿童开展责任心、爱心、包容心教育,使其认可新生命的神奇,理解父母的辛苦,顺利适应二胎时代。

三、学龄前头胎子女应对心理困境的策略

鉴于部分学龄前头胎子女面临严峻的心理困境,二胎家长应在生育二胎前做好充分准备,并在养育多子女的过程中保证内容与方式的科学性。

(一)生育二胎前充分准备

1.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依恋类型是亲子关系的重要体现。如前所述,早期与照养者建立起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面临生活环境变化时更易适应。因此,家长在计划生育二胎前应与头胎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对其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保持敏感,使其在亲子互动中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培养乐观、外向、自信等人格特质,为建立融洽、亲密的同胞关系奠定基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对于缓解学龄前头胎子女的适应障碍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父母应互相关爱,提升婚姻质量,为家庭成员幸福感的营造与提升不懈努力;另一方面,父母应积极引导头胎子女一起感受孕育新生命的神奇,共同期待弟弟妹妹的到来,抚平父母的关爱“看似被分享”的失落感。

3.打好坚实的经济基础

随着物价普遍上涨和孕婴成本不断提高,生育二胎不仅需要家庭成员做好身心准备,还需要打好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尽可能在养育二胎的过程中给头胎子女提供基本同价的玩具、书本、食品和教育机会等,基本维持同一水准的生活条件,以免加重头胎子女内心的不平衡感。

(二)生育二胎后科学养育

1.教育内容要全面

(1)谦让和分享

二胎家庭难免出现同胞竞争现象,因此家长往往针对头胎子女进行“大让小”的灌输和说教。然而,教育结果却适得其反,即越要求“大让小”,头胎子女越倾向于与弟弟妹妹争夺物品或关注。因此,家长应在秉持是非原则的基础上提倡儿童谦让和分享,而不是仅凭年龄大而硬性平息争端。

(2)爱心、责任心、自信心

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故事欣赏、结合生活实例、树立学习榜样等方式培养其对家庭成员的爱心和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心,并在此过程中积极表示鼓励和肯定,以增强其作为哥哥姐姐的自信心,从而避免头胎与二胎相互敌对,建立起互相关怀、温馨有爱的同胞关系。

2.教育方式要科学

(1)理解头胎,允许暂时退行

退行是学龄前头胎子女在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难以顺利适应继而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在成人看来难免幼稚无稽。但作为二胎家长,应充分理解头胎子女暂时的退行现象,避免对其采取无视甚至惩罚的消极态度,而是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爱,使其逐渐卸下心理压力,恢复正常表现。

(2)注重陪伴,警惕“电子保姆”

陪伴质量是衡量家庭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学龄前头胎子女强烈感受到爱被“掠夺”的危机感时,家长务必要注重陪伴质量,一方面,要尽可能保证与头胎子女独处的时间,使其感受到父母全心全意的关爱;另一方面,要警惕“电子保姆”,杜绝将头胎子女托付给电子产品这一看似省心省力,实则后患无穷的做法。

(3)保持沟通,优化亲师关系

幼儿园所是学龄前头胎子女除家庭环境之外的一个重要学习与生活环境。家长在生育二胎前后,应通过各种方式与教师保持顺畅沟通,建立友好密切的亲师关系,及时交流头胎子女在园与在家的表现,共同合作,帮助其做好迎接弟弟妹妹的心理准备,并在二胎降临后积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尤其在发觉头胎子女出现异常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时,两者更应通力配合,共同施教,帮助其顺利渡过适应期,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四、结语

“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做出的重要调整。但不可否认,部分学龄前头胎子女在面临二胎即将或已经降生的过程中遭遇了严峻的心理困境。这是儿童自身、家庭、社会和园所各方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家长应在生育二胎前做好准备,并在养育二胎的过程中保证内容和方式的科学性,以帮助头胎子女顺利渡过难关,享受同胞之乐。

猜你喜欢

同胞生育子女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弥补人类生育“缺陷”的幸福路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
得了子宫肌瘤,还能生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