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统编教材,习得摘抄能力
2019-01-12陆智强
□ 陆智强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言积累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学生如何进行积累?摘抄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积累要求和教材编写的特点,实施相应策略,在让学生有效习得摘抄能力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一、立足文本教学,从单篇走向整体
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培养学生摘抄的能力,养成坚持摘抄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摘抄教学应有效落实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和培养摘抄能力相关的零碎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建构起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另外,学生摘抄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拥有长远的目光,备课时不能局限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或者一册书。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课后练习是“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新鲜感的词句”。所谓“有新鲜感的词句”就是学生感到陌生的、不熟悉的表达,这些词句是摘抄的素材之一。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课后练习是把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画出喜欢的句子,再进行摘抄,逐渐渗透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相关知识:在读书时,画出写得好的语句,记录在摘抄本上;在摘抄内容的右下方注明出处。
基于上述实践,笔者在执教第22课《父亲、树木和鸟》时,为落实课后练习第三题“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在文中画出题目提到的三个句子。第二步,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第三步,摘抄在本子上并注明出处。第四步,在摘抄内容旁写一写对加点部分的感受,同桌相互交流,全班分享。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学生借助教材能循序渐进地习得摘抄方法。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该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告诉学生该如何摘抄。教师应从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将摘抄的技巧分散教授,巧妙无痕地渗透在前面的单元课文教学中,并要有所侧重地组织练习。最后,在教学这一单元的“交流平台”的时候,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回顾。
二、丰富教学路径,从枯燥走向生动
一提到摘抄,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可以发挥全部才能的百分之八十,做不感兴趣的事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百分之二十。因此,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让学生从“被要求抄”到“我要摘抄”,在语言积累的黄金期积累最优秀的语言,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目标。教师要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路径,使得枯燥的摘抄变得生动有趣。
(一)明确目标,指明方向
常言道:“走路无方向,好比瞎子摸溪滩。”假如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随意进行摘抄,那就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漫无目的地航行。教师要结合单元目标和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摘抄,避免因盲目摘抄而失去摘抄的价值,更要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是:“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摘抄与“秋”有关的古诗文、名人与秋的故事、描述田野里丰收场景的语句等,这样便于学生对“秋”进行全面认知和情感把握。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摘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摘抄习惯。
(二)抄练结合,强化巩固
做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体会课文中“呢喃细语、轻轻柔柔、充满力量”等描写声音的语言的生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些文字也是学生需要积累的对象。在课上,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朗读、背诵、摘抄三个方式逐步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学生摘抄之后,如何检验他们是否已经真正积累了这些语言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相应的题目并且及时反馈。作业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处:第一处是字词的落实,第二处是篇章结构的梳理,第三处是重点语句的品味。通过作业,教师有效地落实核心目标,学生扎实地习得语言能力。学生的认识在做作业中升华,思维在做作业中发展。
(三)积累应用,相得益彰
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能说会道、畅意表达。因此,教师在摘抄教学中,应立足于“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将积累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指导学生将积累的优秀语句用到习作中,使这些没有生命的词句变得生动、温润。教师在习作指导和批改当中,也应引导学生,运用已经背诵过的词句段落。这样摘抄才有意义,这也是摘抄的最终目标所在。如笔者在执教《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在最后环节设计了小练笔:在哪里听到过“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要求学生恰当地使用描写声音的生动的词语。笔者在欣赏学生的作文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恰当地使用之前摘抄积累的词语。
三、拓展阅读视野,从偶然走向常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课内走向课外,让摘抄变得丰富,让积累变得丰盈。
为了让摘抄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制订了以下计划:(1)建立摘抄存折制,每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同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且摘抄在本子上。(2)教师每天和学生一起摘抄,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3)每天晨读时间,邀请一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摘抄的内容。每一次展示都做好记录,每月评选出“摘抄之星”并给予表彰。(4)师生每月合作将优秀的摘抄内容汇编成摘抄小报。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能让学生互相学习,实现摘抄内容共享,也让摘抄者体验到摘抄的成就感,促使班级里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摘抄看似一件枯燥的事情,实则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只有开展趣味摘抄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摘抄热情。日复一日,学生就会渐渐地养成摘抄的习惯。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摘抄,像银行存款一样,存的越多,提取的才会越多。摘抄是打开语文这扇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师能有的放矢地传授摘抄方法,巧妙地运用教材,那么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