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凡·高艺术创作的色彩变化

2019-01-12张晓晨天津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观赏者潜意识艺术家

□张晓晨 天津师范大学

一、精神分析理论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医生开创了精神分析理论学说,此精神学说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对于19世纪以后的欧美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能够领会艺术品真谛和进入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捷径[1]。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包括很多精神活动,分析凡·高艺术创作中的色彩变化可以结合精神学说的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本能理论来分析。精神学说的精神层次理论主要是对人的精神活动进行分析,涉及的方面有欲望层面、冲动层面、思想层面、决断层面等,这些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面中进行,如意识层次、下意识层次和潜意识层次。

精神学说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在精神学说的本能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人本身固有的一种原始冲动。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生命的原动力是性本能,他把性本能比喻成沸腾的岩浆,无时无刻不在奔腾、跳跃,寻找着爆发的出口。当这种观点与艺术进行融合时,奔腾的岩浆就是艺术家的热情,这种随时等待爆发的激情靠理性判断是完成不了的,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于对生活的记忆和热爱,而这种源泉有的是欢乐的,有的是悲痛的,有的是兴奋的……与此同时,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会把潜意识的欲望毫不犹豫地释放处理,这种释放是不压抑的,是自由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宣泄,只有这种不犹豫的释放才能使艺术家得到最大的满足,只有这种“性”的冲动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从精神理论方面来理解,美是对“性”欲满足而产生的快感,同时会产生满足感和喜悦感,所以艺术家的创作和观赏者之间所产生的共鸣源于同一种审美,这些共鸣都是抽象的,其基本元素都是“性”。

二、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凡·高创作色彩的影响

凡·高在1853年初春出生于荷兰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虽然他仅在世37年,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这个世界。孤独和绝望一直充斥着凡·高的一生,他从出生就是一个死去的孩子的替代品,所以凡·高从小就觉得这个孩子的死是因为自己,给自己蒙上了一层阴影。从精神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高小时候会因为这个孩子的死而极力证明自己,从而摆脱替身的阴影。所以,凡·高早期的潜意识背景就被悲伤和痛苦所围绕,他的性格变得有些内向和孤僻。

凡·高的叔父是当地有名的画商,凡·高成年后就去叔父的画廊帮忙,发现自己在绘画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后来凡·高去了矿区做一名矿工,亲眼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渐渐有了通过绘画来展现底层人民生活的想法。在海牙,凡·高跟着哥哥学习绘画,这是凡·高第一次真正触碰到艺术,在这期间,他经常去艺术馆和画廊看一些画家的作品。例如,在博物馆,凡·高接触到了伦勃朗的作品,这对凡·高前期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凡·高从小与众不同的孤僻性格和从小就拥有的绘画天赋使其对身边的环境比别人更敏感,更能让自己的心灵和自然完美结合,因此,他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的环境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调节自己的压抑。所以,凡·高的早期作品主要描绘生活在底层的农民,描绘他们的淳朴和温厚;在色彩上主要是以黑、白、灰的暗色调来表现的,作品的灰暗色调给人一种郁闷、压抑的感觉,进而体现了底层人民的贫苦和悲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吃土豆的人》。

19世纪80年代,印象派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初到巴黎的凡·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印象派画家,这些画家的绚丽色彩让凡·高如痴如醉,以致疯狂,相比之下,自己作品的色彩是多么的灰暗、悲伤。1887年凡·高吸收了印象派色彩的特点后在画面色彩上做出了很大的改变,作品的色彩逐渐变亮、变丰富。在《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中,他放弃了以往的灰暗色调,用大量的灰蓝色、绿色取而代之,在色调和光线上学习了印象派,画面富有生机。但从这幅自画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凡·高在新环境下的不适应。

凡·高的绘画色彩到后期打破了原来的印象派所推崇的环境色,大胆运用纯色,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色彩风格,后期作品的色彩主要表现为夸张、激情和明亮。凡·高在进行创作时会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描绘对象结合起来,通常描绘的是自己的主观感觉,在色彩上注重主观情感上的表现。凡·高作品的色彩通过纯度、明亮度和色相往往给观赏者一种心理暗示,而这种心理暗示是因人而异的。

例如,《夜间咖啡馆》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绿色、红色和黄色所形成的强烈对比给人一种刺眼的感觉,咖啡馆里的黄色灯光给人一种虚幻感,使整个画面是一种兴奋、欲望、迷幻感的结合。虽然这幅画有着极高的色彩纯度和极为丰富的色彩对比变化,而凡·高却在描绘一幅社会悲惨景象,通过这种对比描绘引出了一群无处可去的可怜人,如画中左上角的人趴在桌上,可见他是一个十分不幸的人。凡·高画这幅画时把自己潜意识的欲望、情感和画面有机结合,观赏者也会因为这种结合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融入这个情感中,这就是凡·高后期的色彩感化力。

凡·高在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早期的灰暗到中期的明暗,再到后期色彩的明亮,从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凡·高在创作过程中对色彩的使用受当时环境和心态的影响,当然也有对新事物的不断学习和探索。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他孤寂、悲伤的个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说所提到的“潜意识”是画家创作的一种本能冲动,是一种寻找“本我”的过程。画家追求的是内心的情感表达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的外表。凡·高从早期作品的色彩中就可以看到“潜意识”的影子,到中期的“潜意识”的形成,再到后期“潜意识”的定型,作品已经超出凡俗的样子,这都是画家凡·高“潜意识”的结果。

结 语

凡·高在进行创作时最注重的是表达情感,情感可以影响到创作时的色彩变化。例如,暖色给人温暖、热情的感受;冷色给人孤单、淡然的感受。凡·高所提出来的“艺术是人对客观事物所做的注解”思想为后来的表现主义开辟了道路。凡·高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纯度极高的黄色、红色、蓝色和绿色受到了其情感的支配而变得具有灵魂。艺术的四个要素是艺术家、作品、观赏者和世界。情感是艺术家对世界产生感应后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观赏者又通过作品中的色彩来感受艺术家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例如,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就通过高纯度的颜色来向观赏者表达他对于太阳的崇敬和对生命力的感叹之情,体现了其与众不同的性格和独特的情感,这就是他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之处。

猜你喜欢

观赏者潜意识艺术家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