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中的飞天艺术与唐代莫高窟飞天的渊源

2019-01-12杨敬依燕山大学

艺术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飞天莫高窟

□杨敬依 燕山大学

飞天艺术在现代艺术研究中颇受关注。卢龙陀罗尼经幢中的飞天形象由于年代久远,且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所以前人没有系统地整理过它的艺术形象特点渊源,导致这一形象的历史渊源项不完整。这造成在未来的修复和保护中容易对原飞天形象的艺术特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将卢龙陀罗尼经幢中的飞天艺术形象的历史渊源确定化是未来经幢保护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卢龙陀罗尼经幢的飞天艺术形象特点

卢龙陀罗尼经幢坐落于卢龙县城内,因幢体刻有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而得名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其高10.35米,上饰莲瓣,下琢重檐,挑悬角铃,间镌飞天。飞天一词源于佛教,佛教认为飞在天上的神就是飞天。后人将佛教中的天歌神和天乐神合为一体,称为飞天。此幢飞天纹饰有8个面,每面飞天的上衣下裳、动作扭姿各有不同。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飞天纹样略有风化的迹象,导致有的飞天面部的眉眼特征已经模糊,但整体的形态动作仍保存完好。

卢龙陀罗尼经幢的飞天为单个造型,没有形成连续式构图,8个飞天都坐在云彩上,身体蜷成C字形,披帛围绕周身,有的手托莲花,有的身缠披帛,头部扭动各有不同。

二、从历史角度,与敦煌莫高窟飞天的异同

敦煌壁画初期受西方影响,飞天多裸露上身,后来受本土影响,飞天才渐渐有了上衣。在唐代,飞天面型丰满圆润、体态婀娜多姿。这种美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诉求,展示了大唐盛世下整体的雍容华贵之美,这也成为整个大唐时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主要艺术特征,同时说明飞天形象更加本土化,适应本土的审美趣味。

反观卢龙陀罗尼经幢,据《卢龙县志》记载:“经幢始建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 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这就说明在卢龙陀罗尼经幢创建之初,飞天形象呈现更加本土化的飞天创造特点,同时由于莫高窟的艺术类型较之其他零散的洞窟更为丰富,所以在唐代得到了着重发展,一度成为当时整体艺术风格的标准。所以,卢龙陀罗尼经幢中的飞天从历史角度来讲,受到了当时主要艺术导向的莫高窟飞天的影响。

三、从现在看,与唐敦煌莫高窟飞天的异同

唐代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更加追求个性化,初唐时期的飞天刻在龛的两边,像是要巡视人间,这种与人间联系在一起的手法渲染出初唐时期的世俗风格。到了盛唐时期,整体风格的装饰性更加明显,飞天大多以莲花为中心旋转飞翔,晚唐时期的飞天飞舞时不再排列成队,而是聚集在一起。其脸型长圆,胸饰璎珞,上着披巾,下穿长裤。不同于初唐和盛唐时期,晚唐时期的飞天多着半袖紧身衣,同时增加了络腋。络腋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中有描述,指缠绕于腋下的衣着配饰。裙纹流畅、飘逸、贴体,面料同长裙质地,柔软飘逸,飘带成水波纹卷曲状,与长裙飘摆游弋,同披帛交相辉映。

卢龙陀罗尼经幢中的飞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脸型较长,略呈“C”形;梳高髻,面部已风化模糊;上身着紧衣,垂坠饰,下着长裤,裤腰外翻,腰带长垂,身饰披帛,于头后呈环形,长飘于体侧;双臂外展,左手持莲花,右手多侧举。由此可以看出,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中的飞天形象与唐代莫高窟的飞天在面容、上衣下裳、披帛装饰类似,可见当时修筑时或有共同的参照体,或以对方为参照体。因莫高窟的飞天具有连续性,飞天形象的转变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卢龙陀罗尼经幢只有八个立面,且建造时间比莫高窟晚,所以应是参照了唐莫高窟的飞天形象。

四、卢龙飞天特点偏向唐莫高窟的原因

(一)地理原因

唐代莫高窟属于飞天发展鼎盛的地域,卢龙陀罗尼经幢建造时工匠们不能凭空捏造,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唐代的莫高窟较其他石窟发展更为鼎盛,故建在晚唐的卢龙经幢应是学习莫高窟的唐风飞天造型。

(二)经济要素

卢龙的陀罗尼经幢在晚唐属于永平府境内,永平府西护京师,是连接京城与山海关的要冲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永平府古城位于永平府的中心地区,古时就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由于经济较发达,能实时把握艺术形式的演变,所以,建造时便能追随当下风尚,紧随莫高窟的唐风。

卢龙县的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中的飞天艺术形象源于唐代莫高窟的飞天艺术形象,这不仅使修复经幢飞天有了更具体的参照对象,同时也填补了北方飞天艺术的类型。飞天这一形象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实际上反映了印度、中亚和中国等不同地区的传统与特色,为以后的艺术创造性提供了启发。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飞天莫高窟
飞天之梦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飞天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莫高窟第95窟水月观音图为西夏考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