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2019-01-11李辰中
李辰中
[摘 要] 国家近期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各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对“双师型”教师内涵及教师队伍建设的解读,分析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归纳总结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模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旨在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决策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01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近期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院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在政策福利下实现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明确提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師(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各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双师型”教师及教师队伍建设内涵的解读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
何谓“双师型”教师,其概念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概括为两种:(1)“双职称型”,又称“双证书论”,即是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专业职称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医师等;(2)“双素质型”,又称“双能力论”,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和能力,也应具备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和能力。
笔者认为:第一种界定“双师型”教师凭借“教师证书+专业证书”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太过形式化。当前很多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考试途径获取,通过2门或几门专业考试课程获取证书,是证书的简单叠加,仅仅代表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而非专业实践经验,没有真正去参与专业工作实践,还是有“纸上谈兵”之嫌。
第二种界定“双师型”教师从能力和素质方面来考虑相比第一种更为准确,但是在认证方面,需要系统地考核评价机制、配套的运行实施制度和后续的培养教育措施,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
(二)“双师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
“双师型”教师是个体范畴,是教师对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育能力的综合性具备,也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个体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整体的角度将“双师型”教师进行集成,由无数个“双师型”教师组成,即“双师型”教师团队,它是一种规模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趋势。
二者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个体的提高可以带动整体的影响度,“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发展必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而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讲,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我国职业教育布局中至关重要。
二、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双师型”意识,培养理念较为传统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现实师资培养中严重缺乏“双师型”意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出现严重的形式化、流程化表现。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渠道、实践平台缺乏,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未来实际应用脱钩。通过对部分职业院校分析研究发现,在“双师型”队伍培养中仍存在严重的偏激化认识,片面认为“职业”教学不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教育领域,即所谓的“非精英教育”,并没领悟“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实质作用,使大多数教师在实际“双师型”培养中问题频出,对施教信心、施教意识造成严重打击[1-2]。
(二)“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不完善
据教育部门对“双师型”教师的各类统计数据资料显示,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还是以“双证书双职称论”为主,缺乏权威认定制度。《实施方案》第十二条对“双师型”教师内涵上明确了基本要求,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制定更加具体的、操作性强、普及面广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细则。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有待提高
1.“双师型”人才引进机制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单一,补充困难。职业院校招聘新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录方式,招聘教师的标准、条件和范围主要体现在专业对口、学历达标、年龄相当、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等内容,没有把企业实践经验作为考量因素,导致新教师入职前在“双师”素质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2.“双师型”教师后续培养缺乏科学性
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单一,主要通过当地教育系统安排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师资培训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针对校域内各专业建设、教师素养、创新提标等靶向培养。
另外,部分职业院校在“双师型”队伍培养中忽视了专业基础,将培养重点集中在理论及实践层,在专业基础阶段部分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培训,而缺乏最为根本的实践养成,教师只能效仿与想象“实践教学”情境,导致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教学的实践性掌握与工作抗压能力缺乏,长此以往造成了专业基础本来较差的教师“渐行渐远”。
3.“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意识薄弱
精良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亮点和招牌。据了解部分职业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意识不强,缺乏系统的、对标本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制度。
(四)缺乏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考评和激励措施
(1)部分职业院校在选拔培养科学带头人工作方面较为滞后,缺乏主观培养意识,依然沿袭传统教育人才管理及培训机制。(2)在骨干教师培养方面也相对较为缺乏,当中职业院校教师水平大致相同,优秀骨干极少。(3)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考评及激励措施,使大多数教师无所谓优秀进步,教学教育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过场化表现”。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一)树立“双师型”意识,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从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培养长远发展角度来讲,“双师型”在于通过理论专业基础、实践教育能力、职业核心素养等,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将具体培养工作进行细化、量化。
在实际工作中,亟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为今后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奠定制度基础。从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创建认定体系。“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不仅能体现教师的职业实践及沟通能力,还能体现教师的心理素质及核心素养的养成等内容。
(二)创新培养机制,精心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职业院校在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创新培养工作机制,构建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渠道。
1.优化“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机制
《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源头上解决了职前缺乏实践经验的短板。可以利用互联网、招聘会等形式对优秀人才进行积极吸引,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及基础保障,将人才引进的侧重点进行机制完善,即标准性、规范性。
2.完善“双师型”教师补偿培养机制
创设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对现有教师加强职后继续教育培养。《实施方案》从时间上明确了“两个一”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即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1)加强教师职业实践及沟通能力培训,包括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技术操作等。(2)侧重对教师进行心理素质及核心素养培养,只有对其进行实践体验及深入感悟才能在日后职业教学中起到实质性促进作用。
3.以“产学研”为导向,创建“双师型”教师团队
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应大力开展“产学研”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将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产学研”模式包括生产、学习、研究三个流程,首先需要学校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教师为培养核心,让教师走出去、看出去,通过让其进入企业、融入工厂,将生产过程、技术应用、工作安排、人员协作等进行领悟学习。其次,教师在完成企业工厂体验实践后,可以到院校进行针对性理论知识学习,并将在企业工厂中的所见所闻、操作流程进行笔记记录,其后通过工余交流探讨进行任务完成。最后,“研究”层面是居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质,而不仅仅是培养教师“个体”“双师型”,要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将校企合作的作用影响、效能体现、成果收获等进行研究,并结合职业院校实际情况,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方案,为教研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评优评先上,对“双师型”教师有所倾斜;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方面,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作为选拔硬性评定内容。同时,从“双师型”教师培养及应用发挥入手,建立相对完善的福利待遇、薪酬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有效激励,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双师型”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通过校内网站、校报等进行大力宣传,提升其荣誉感、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曾露.中職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9):129,131.
[2]张迎,井媛.ESP理论指导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0):163-16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