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政育人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9-01-11尚以迪王春东
尚以迪 王春东
[摘 要] 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出发,分析在加强思政育人时效性和有效性背景下,探索从思政育人角度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论述了辅导员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创新能力;思政育人;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54-02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各国间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愈加激烈。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鼓励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召唤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依托思政育人的大背景,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指出,要统筹推进十大育人体系,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養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育人长效机制。在科技育人的过程中加强思政教育,鼓励、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思政工作教师,身负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接触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因而,思政辅导员要正确引导学生接受科技创新教育、组织好科技创新团队并充分开展学生的创新活动。
一、创新精神培养纳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性
高校的重要工作就是立德树人,做好思政育人工作不仅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也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青年人的不懈奋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力就需要高校培养富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创新型社会。
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一直被学校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一,科技创新活动覆盖面太小,只有专业能力特别好且有参与活动意愿的大学生才会参与其中;其二,很多学生参与了科技创新活动后,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导致科技创新不能持之以恒,一些创意半途而废;其三,一些优秀的创新作品缺少重复性试验和研究,由于很多创新作品都是大学生为了参与创新类竞赛制作的,比赛结束后,这个项目就被搁置了,这种短时间的突击性科技创新活动使创新项目深度不够,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亟须解决,但由于高校高度自主的学习环境决定了教务部门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力,必须依托思政辅导员队伍来完成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
二、通过成立学生科技类社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9年10月成立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它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有专门负责日常管理的辅导员教师,也有负责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比赛的专业教师,成立10年来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在思政辅导员的指导下成为学院最大的社团组织,取得了近百项各类科技创新作品类、科技竞赛类奖项,培养了一百余名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秀的社团组织必须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有社团成员素质有保证,科技社团组织才能保持持续不断的活力。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每年都面向全校新生纳新,凡是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新生都可以报名,通过技术面试后确定初步人员(约80人)。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会对这些新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培训,随后再通过考试留下30余人,这样留下来的成员都是有一定技术基础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成员初步确定后,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会参考新成员的意向和特长,按照IT行业的技术分工进行分组,比如前端组、后端组;也会根据经常参与的竞赛分为不同类型的竞赛小组。组内的成员都由高年级的学长带领一起进行培训和科研,并定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中心保证了成员的科技创新水平。
(二)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科技社团的正常运行需要思政辅导员来管理,专业课教师可以给社团成员技术指导,但日常管理就需要思政辅导员的介入。目前,创新实践中心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辅导员日常管理为依托,发挥学生骨干在创新活动中的能动性、号召性及示范性的组织特点,使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有了自己独立的机房,同时,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日常管理制度来规范社团的活动和成员的行为。
科技类社团的日常制度管理主要包括:机房使用时间及安全制度、活动申请及报备、成员进入和退出的制度、中心主任等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职责、中心成员的年度考核、活动经费报销、媒体宣传等。这些制度经过多年的修正和实施,已经日臻完善并引导着中心有序、健康发展。
(三)丰富活动体系
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不仅是一个技术培训、科技创新的平台,更是一个营造良好学风、鼓励科技创新的社团。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每年都会配合学院学工办组织“IT文化节”系列活动,在活动的开幕式上,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会把上一年度最优秀的科技创新作品拿出来展示,并把学生自己设计的创意作品实物展示给全校师生。
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还会定期举办“网页设计大赛”“APP设计大赛”“软件创新大赛”等,这些活动受众广泛、反响良好。通过这些活动,学校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构建了校园文化与科技创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发展,对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对创新成果突出的学生,学院还会推荐进入研究生导师的实验室进行项目开发;其次,学院对所有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奖励,引导有创新项目、有科研热情的教师深入本科生创新团队并给予他们课外的技术指导,这种导师制让创新实践中心的创新作品更加有深度,也有利于同一个作品长时间的雕琢和完善;最后,搭建创新实践中心与企业的合作平台,輔导员经常带领社团成员深入企业,与企业开展项目产品的开发和交流,帮助大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发展趋势,也积极进行创新科技作品的产业化对接,通过技术孵化环节,指导学生了解产品开发过程。
三、思政育人背景下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思政辅导员的指导带动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自发性的学习活动,这种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竞赛的开展,因此学生自发参与的竞赛活动很容易出现规划差、无组织等特点,一些好的创意也因为学生无法常年坚持而浪费。思政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就可以强化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和组织性。通过辅导员自上而下地对创新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和带动,学生可以形成分工明确的团队,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计划。而且,思政辅导员能够给予大学生最及时的思想政治指引,避免学生因为无人引导出现不道德的行为。
(二)充分发挥学长的引领示范作用
创新实践活动中很多有固定的流程和特定的准备技巧,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引领作用非常大。学长丰富的比赛经历、活动组织能力甚至创意的方向都可以指导新生,因此,组织好一个学生创新团队就会产生传、帮、带的良好效果。同时,高年级学生渐渐也会走上组织的领导位置,这就需要辅导员对每个人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避免有问题的学长对新生产生负面影响。
优秀学长可以产生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学生把长期总结的经验和思想汇聚成一定成果一届一届地传递下去,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学习机制,不断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热情,并将已有的创新成果持续向前推进。
(三)做好宣传,营造良好学风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其覆盖面比较窄,因而思政辅导员应该利用人物事迹宣讲、自媒体人物推送等线下、线上各种手段宣传科技创新成果和优秀学生代表。用这种方式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传递给更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培养需要学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创新学风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思政辅导员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如何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参与进来。
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实践中心成立以来,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院里每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都能超过200余人次,辅导员也通过管理科技创新团队促进了学风的形成,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