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足河南民生短板 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2019-01-11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生河南省教育

谈 琰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考察时,对河南的工作提出了“四个着力”的嘱托和要求,其中提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而言,就是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四年来,河南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解难题,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诸如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要补足短板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公共财政收入,让河南人民增强获得感、享有更美好的生活。

一、河南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到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人民政府的应尽之责。近些年,河南省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攻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增加社保基金、扩大养老覆盖面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据《2017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4.21万人。全年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2939万人,其中,60%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省内转移就业,帮助43.4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017年,全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9.01亿元,扶持10.63万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34.33万人;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805.57万人,“全民医保”覆盖1亿人,向1492户参保企业发放稳岗补贴4.6亿元、惠及职工36.2万人[1]。河南省面临着新旧问题交织的民生现状,既要尽力而为,又需量力而行,不仅要紧盯国家意志,而且要科学制订实施方案,尤其是在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就业、脱贫攻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突出重点、坚守底线、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教育是民生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重视教育就是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潜力。河南省一直致力于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作为正努力崛起的省份,河南省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7年,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58万所,教育人口2820.93万人,其中,在校生2659.62万人,教职工161.31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26.15%[3]。

2.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质量的就业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4]。作为就业人口大省,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这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每年都把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安排部署。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众和贫困劳动力就业,用具体有力的措施确保民生承诺如期兑现,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和社会稳定,让百姓安居乐业,助力中原出彩。

3.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的底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5]。按照国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河南省调整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未来会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最终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17年,河南省养老保险覆盖6907.81万人,退休职工养老金月人均较之2016年提高146元,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97.5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19.07万人,“全民医保”覆盖1亿人[6]。

4.脱贫攻坚是民生的当务之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7]。河南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志、扶智相结合,东中西部扶贫协作,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可延续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标志[8]。河南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药品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政策相配套,积极应对老龄化。

二、河南民生问题存在短板的集中领域

近年来,河南省在民生领域一直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解难题的原则,持续增加财政投入。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7年的数据显示,2013-2017年,河南省财政民生支出累计2.6万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城乡社区事务、住房保障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持续提高,2016年达到58.2%,这也有力释放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如表1所示(本文图表所引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河南省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河南民生问题仍然在诸多领域存在短板。

表1 2007-2016年河南省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

1.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近年来,河南省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良好成绩,但任务依然艰巨。第一,脱贫贡献大,但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2013-2017年,河南省在脱贫攻坚战中为全国脱贫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如表2所示,河南省贫困人口已从2013年的639万降到2017年的221万,累积脱贫人口占全国脱贫人口的7.8%。贫困人口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从2013年的7.6%降到2017年的7.3%。但从全国来看,贫困发生率已经从8.5%降到3.1%,有17个省(市)低于3%,但我省的贫困发生率依旧很高,降速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贫困地区人均收入增长快,但依赖转移性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的《2017年河南贫困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河南省贫困地区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78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增长率为10.8%,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经营净收入在贫困地区居民收入中占比最高,其次就是转移净收入。

表2 2013-2017年河南省贫困人口数量(万人)

2.居民收入水平低。河南省居民收入情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的数据计算可知,2017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7%,位于各省(市)第24位,仅高于西部7个欠发达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5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4.7%。在可支配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只占50%,低于全国56.5%的水平,位于各省(市)第26位。另一方面,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全国最低。《中国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2016年,河南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只有4950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3%,位列各省(市)倒数第1位。虽然低工资有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根据河南省的2016年行业工资数据和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显示,工资水平和投资增速的相关系数仅为0.02。

3.教育负担重,教育水平低。第一,教育规模位于全国前列,但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在全国排名靠后。2016年,河南省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都位于全国前列,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但由表3可知,教师队伍数量落后于在校学生数量,使得生师比处于全国末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可知,2016年,河南省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总额达到1245亿元,在各省(市)排名第6位;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6.7%,在各省(市)排名第13位。但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学生数量庞大,使得河南省的生均教育经费处于全国末尾,如表4所示,河南省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第二,大班额问题突出,特别是高中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和《中国统计年鉴2017》可知,2017年,我省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均高于2016年的全国比例,且随着教育阶段的增长日渐严重。高中的大班比例甚至高达68.4%,而65人以上的超大班也占到38.9%。第三,中高等教育阶段生源流失,高校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低。虽然河南省在中高等教育阶段投入的生均公共教育经费相对义务教育较多,但中高等教育的生源流失依然严重。2016年河南省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和全国相比,从小学阶段的第1位降到高等教育阶段的第17位。这和河南省高等教育阶段优质学校少、教学质量不高有关。2016年,河南省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重只有33.1%,低于全国42.2%的比例。第四,居民的中高等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河南省高中教育程度以下的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中职、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程度人口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既来自生源的流失,又和我省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弱有关。

表3 2016年河南省教育规模在全国排名

表4 2016年河南省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与全国比较

4.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布局不合理。第一,河南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卫生人力资源短缺。除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医疗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农村卫生资源远远低于城市。另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郑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卫生资源拥有量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信阳市、南阳市、周口市等地市每千常住人口卫生资源拥有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5.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河南省社会保障水平和全国相比,总体上和全国相当。2017年,河南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到全省总人数的95.9%,和全国持平,失业率只有2.76%,低于全国的3.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64.4%,只略低于全国的65.8%,但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只占4.9%,全国是10.9%,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为14.96%和14.57%,考虑到2016年我省人口净流出率高达11.64%,且以青壮年外出打工为主,则河南省养老问题依然突出[9]。另外,河南省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7%[10],使得基层承接公共服务,组织公益服务方面能力弱。

三、补足民生短板使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在公共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在关键领域进行政策倾斜是最可行的方法。

1.打好脱贫攻坚战,多层次、长期性保障扶贫供给。加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自然灾害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搞好扶贫济困工作,使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的保障。对于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黄河滩区“三山一滩”等财政、产业能力弱的地区,重塑贫困人群的生计空间。将区域内的发展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改变传统生计空间赖以维持的规划和秩序,激发生计空间各社会主体的发展活力。同时提高贫困人群的素质,对于懒散致贫人群,要提高该群体的脱贫意愿。对于有脱贫意愿而无脱贫能力的人群,要培养其生存技能和提高业务水平,开发人力资源。

2.提高城镇就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缩短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相对于农村居民,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全国相比差距更大。城镇居民收入低已经影响到河南省消费市场的活跃。同时,城镇职工的低工资也制约着河南省人才引进政策的力度和吸引力。事实上,城镇就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并不完全和地区经济水平挂钩,全国很多地区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幅提高职工的工资。2017年各地区轮番上演的“抢人大战”就是典型的例子。河南省的低工资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加剧人才的流失,而且不利于河南省正在大力推动的制造业升级与现代服务业打造等重大规划战略的落地。

3.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职业教育省内招生规模。河南省教育领域中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以外,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也是关键。同时,相对其他省份,河南省的学生上高等院校的难度要大得多。河南省正在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既需要高等人才,又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扩大职业教育省内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要在中小学阶段就向学生宣传正确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上职业学校同样可以成才。另一方面,要办好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并安排好学生就业工作。

4.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城乡均衡水平。只有均衡化才能在民生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效果。供给贫乏的地方,大众需要满足基本民生需求,供给充足的地方,会抬高大众的心理预期与期望值,进而增加需求与支出。因此,河南省需要调整医疗资源结构,从设备向人力、从城市向农村、从中心向基层调整。针对我省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当前应适当控制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适度放宽非公立医院大型设备准入,为非公立医院设备配置预留发展空间。据统计,2017年河南省民营医院的病床利用率只有75.2%,远低于公立医院的91.1%,出院者的平均住院日为8.5天,低于公立医院的10天[11]。

5.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探索推广“居家养老”模式。河南省要在全国出彩,最有条件的就是社保领域,因为差距不大,且河南是全中国的缩影,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可重点突破。在养老领域,河南省从2006年就开始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通过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在自己的家中解决养老问题。如郑州市金水区在河南最早探索居家养老模式,由政府聘用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按小时计费,其中孤寡老人的费用由政府承担,有儿女的空巢老人自己承担50%,政府出资50%。但鉴于河南省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低的事实,应首先提高社区服务覆盖率。可以在群众中探索建立“自主承包”机制,由个人在村或社区里登记申请,参加政府认定的培训并考核通过后,在亲戚圈或朋友圈自主联络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彼此认可后,可被聘为养老服务人员,从事相关工作,社区中心定期回访与评估。这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减少道德风险。

为更好地满足河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现实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的各种体制机制,补齐社会发展短板和民生短板,在这个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公共财政收入,为补足民生短板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同时动员更多社会力量进入民生领域,才能补足民生短板,更好地体现共享发展的新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党和政府的初心。

猜你喜欢

民生河南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题解教育『三问』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