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肺康复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2019-01-11涂智毅林晓敏郭晓珍廖鑑能邹天士刘海波
涂智毅 林晓敏 郭晓珍 廖鑑能 邹天士 刘海波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肇庆 526060
由于肺通气功能障碍导致慢性缺氧性疾病,即为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破坏性肺部疾病,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疾病,多与肺部有害颗粒和气体异常炎症有关,该疾病的特点为持续性气流受限,而且随着的气流受限加重,患者的心肺功能显著下降,无法完成日常生活、工作,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阻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1]。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上研究[2]。目前肺康复训练方法很多,如何为基层患者选择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依从性较好的方法,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3]。本文对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展开研究,以寻找一种适宜的肺康复治疗方案,详细内容见如下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选择8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80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入组前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2~78岁,平均(64.4±5.1)岁;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77岁,平均(64.5±5.0)岁。患者入组前均排除高血压、冠心病、肺部肿瘤;参与者均有过吸烟史。对比两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实施对症治疗以及吸氧治疗基础上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训练方法为[4]:嘱咐患者取舒适体位,放松全身肌肉,将双手放置于上腹部,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或吹笛状),使用鼻吸气,嘴呼气,注意动作缓慢。在呼气时,尽量延长时间,将呼气时间控制在吸气时间的2倍,并逐渐减缓呼吸频率,保持每分钟10次。每天锻炼20min以上。对患者进行3个月肺康复训练[5]。
观察组患者在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基础上加以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具体训练方法为:选择大小合适的气球,容量为800mL~1000mL,由护理人员示范如何正确吹气球[6]。指导患者深吸一口气,用嘴含住气球后,进行呼气,将肺部所有气体排出,直至吹不出为止。患者每天进行3~4次训练,每次训练保持在5min以内,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训练时间、次数,并连续性训练3个月。3个月后对比两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7]。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 FVC、FEV1、(FEV1/FVC)%,6min 步 行 试 验(6MWT)、圣 乔 治 呼 吸 问 卷(SGRQ)[8-9]。 使 用6MWT观察患者6min内不引起气短的情况下的行走距离,间隔半小时后重复一次6min步行试验,取2次行走距离的平均值。使用SGRQ计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情况,SGRQ评分标准为:0~100分,0分表示对生活完全没有影响,100分表示对生活影响极大[10-11]。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经3个月肺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FEV1/FVC)%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比较(±s)
组别 n FVC(L) FEV1(L) (FEV1/FVC)%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0 44.50±5.10 57.21±9.01 7.764 0.000 40.91±5.67 48.10±9.23 4.198 0.001 46.92±5.14 54.97±10.53 4.345 0.000观察组 40 44.56±5.11 62.93±10.52 9.934 0.000 40.98±5.10 52.85±10.95 6.215 0.000 46.08±5.92 56.73±11.25 5.298 0.000 t 0.651 2.611 0.058 2.097 0.677 0.722 P 0.948 0.011 0.958 0.039 0.500 0.472
2.2 两组肺疾病患者6MWT、SGRQ比较
观察组患者实施肺康复训练后,其6MWT、SGRQ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活动能力受阻,加上疾病的困扰,导致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下降。如何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其病症表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十分重要[12-13]。
表2 两组肺疾病患者6MWT、SGRQ比较(±s)
表2 两组肺疾病患者6MWT、SGRQ比较(±s)
组别 n 6MWT(m)SGRQ(分)训练前 训练后 t P 训练前 训练后 t P对照组 40 432.01±13.08 456.71±15.42 7.726 0.000 44.24±11.28 37.95±15.28 2.095 0.039观察组 40 431.98±13.12 488.13±15.29 17.626 0.000 44.36±11.39 30.10±15.31 4.726 0.000 t 0.010 9.150 0.047 2.295 P 0.991 0.000 0.963 0.024
相关研究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能够有助于抑制和控制患者的病症,缓解呼吸肌疲劳,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14-15]。
深慢呼吸缩唇训练对于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肺康复方法能够提高气道内压,使得肺部残余气体能够排出体外,降低呼吸频率,有助于促进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但是缺点在于无法控制呼吸、吸气容量,存在个体差异性,导致肺康复效果一般。而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很好的控制了患者的排气容量,对患者呼吸肌的训练效果更佳[16-18]。
对两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肺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各项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包括6MWT、SGRQ、静息肺功能检查)。其中,两组患者训练前的6MWT、SGRQ对比: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6MWT、SGRQ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综上,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加以人工阻力呼吸训练,能更有效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耐力,改善患者病情,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肺康复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