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教学价值的探索与思考
2019-01-11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伍 雪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会在某些单元后面增设一个活动课。这些活动课因为不是教学大纲考察的范围,所以往往会被老师们忽视,或轻描淡写,简单带过,或干脆放之任之,弃之不讲,久而久之,给学生传递了不好的信号,让学生滋生懈怠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和运用能力的生长。通过自下而上的数学循环教学和对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生长的观察,数学活动课不仅要引起师生的一致重视,而且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发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教学价值。
一、数学活动课,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学活动课相对于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来说,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它更侧重于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注重在训练中突破学生遇到的学习重难点,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更指向于学生实际运用数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课《周期问题》为例,在教材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可以用上活动课《周期问题》中习得的知识点和方法,例如:“某年8月份有5个星期日,请问这年8月5日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对于没有接触过活动课《周期问题》学习的学生而言,往往会用比较简单而机械的列举方式把符合要求的数据一一列举出来,既费时,又费力。而对于系统学习过活动课《周期问题》的学生而言,只要运用周期问题的原理,把这些问题一一带入,就可以轻松解决,看似复杂的问题就会因此而变得简单化。再例如:“公园道路一边以3棵柳树、4棵梧桐、5课香樟树的顺序栽树,那么请问第49棵树是什么树?”这是典型的周期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永远都是难以理解的复杂问题,但是如果学生运用周期问题中习得的知识点和方法加以解决,那么即便再难,在具体方法的指引下,学生也能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出路,一步步走向光明。
数学活动课,不但要放在和其他数学知识点教学一样重要的地位,而且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扎实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和方法,不断让数学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
二、数学活动课,让抽象思维形象化
数学本身就是思维变换的游戏,一会儿抽象思维,一会儿形象思维,不断在学生大脑中变换着。形象思维的数学,往往更容易让学生喜欢,因为它更加直观,更容易明白。而抽象思维的数学,往往充满更多的模糊性,总会让学生云里雾里,迷失在数学的世界里。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习难度的进一步增加,数学变得越来越深奥,更多的抽象思维题目占据着数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抽象思维变得形象化,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呢?也许,数学活动课能给学生带来一丝光明和希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课《间隔排列》为例,例题中问道:“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然后紧跟着又追问道:“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并让学生完成表格中的相关问题。”就本题而言,学生并不一定需要掌握相关间隔排列的知识,纯粹靠数也能完成。但是,如果把这些动植物以及物品的数量再增加数倍,甚至无数倍的话,想要依靠数一数的方法来进行解题就变得遥不可及了。所以,从这道例题及其书本中的演变题型来看,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间隔排列的内在规律,实实在在地掌握方法才是克“题”制胜的法宝。而针对这一规律的探索和发现,实际上正是把学生脑海中存在的抽象的、模糊的思维想办法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让学生一眼识破题干中隐藏的迷雾,直击题目核心。
凡此种种的题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胜枚举,而恰是利用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契机,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在学生的用心钻研下,逐步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化,不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三、数学活动课,让理论知识实践化
数学活动课,单单从“活动”一词就能准确把握其命脉——指向学生实践。相对于数学教材中的诸多理论知识的教学,数学活动课更侧重于为学生营造实际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的环境。在数学活动课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训练。在实践中学习和检验习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巩固学习经验,强化知识积淀,让理论知识实践化。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课《算“24点”》为例,这一活动课安排在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后面,要求学生能利用一些数,通过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来算出结果。其实,四则混合运算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计算需要而掌握的运算法则。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将这一法则背得滚瓜烂熟,俨然是数学学习中的“至高心法”。算“24点”的数学活动课也正需要这一运算法则,以便于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只不过,在算“24点”的数学活动课中,正是基于活动的性质,“玩中学,做中学”成了学生把理论知识实践化的重要纽带。学生将这样的数学活动课变成了一种益智游戏。提前准备一些数的卡片或者扑克牌,利用下课时间与同学进行游戏比赛,在实践中解决了数学难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学校每年一度的数学文化节,也将算“24点”列为了必备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大好机会,让学生把习得的数学理论知识变得实践化、生活化。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节数学活动课,里面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原本属于理论知识的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却将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添了乐趣,何乐而不为?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并不是每个单元后面都会安排活动课,但凡安排了必定具有非同一般的教学价值。扎扎实实的上好数学活动课,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对学生自身数学水平的提升以及运用能力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实,数学活动课并不是什么可上可不上的附属品,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其内在价值,真正上好活动课、用好活动课,让数学活动课不断引领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