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2019-01-11刘玲芳
刘玲芳
学校文化是办学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学校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本地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挖掘本土优质资源,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近年来,我们确立了“让和善的种子生根发芽”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农民画创建“和善”文化,以“和善”文化熏陶师生品格,引领学校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色。
一、“和善”文化含义
“和”的意思是和谐、协调。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君子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善”的意思是美好,向善。“善”是儒家传统的文化之核心,强调“善人者,人必善之”。
“和善”的意思是和谐向善。古人倡导“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上善若水”,这些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共建和平世界的需求。“和善”文化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立德树人的根基。“和善”文化能够涵养人的品格,提升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本土资源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本土资源指的是本地区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代表着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好本地资源,有助于形成学校文化特色。龙门本土的教育资源很多,比如民间艺术龙门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火狗、宗祠文化、民风民俗等等。其中,农民画这一资源最有教育意义,龙门是“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龙门农民画经常在国内各大城市展出,还在美国、日本、瑞典、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斐济、墨西哥等国展览,多次进入世博会参展,10 幅龙门农民画被国外民间文化博物馆收藏,还多次被选为国礼,45 幅龙门农民画作品被收藏在中国美术馆。龙门农民画享誉海内外,是我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是能够走出国门的文化品牌,是真诚、友爱、和谐的象征,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智慧的体现。利用龙门农民画可以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育和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龙门农民画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出“和善”理念。龙门农民画是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场景、民间风俗、本土自然风光为内容的艺术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纯朴、乐观,愉悦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讴歌了劳动人民真善美的品质。劳动人民的这些优秀品质,是“和善”文化的体现,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现在部分少年儿童,较少接触大自然,很少参加社会劳动,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太懂得敬畏大自然,不太懂得感恩。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利用农民画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从农民画中感受自然风光之美,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之美,懂得劳动创造美。更重要的是,利用龙门农民画这一资源还能够促进学校“和善”文化的形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挖掘本土资源融入学校文化建设
(一)利用本土资源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文化
龙门农民画是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是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有的艺术性能够提高学校的品位。我校整体构思校园文化,凸显人文性、艺术性、主体性。我们的设计理念是让墙壁“说孩子们的话”。因此,学校以农民画为线,以学生作品为主,对入校主道、课室走廊、功能室、办公室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彰显“和善”文化内涵。
龙城三小校道窄长,两边是居民宿舍和车棚。以前只是用铁栅栏隔开,进入校道看到的是两边居民车棚里杂乱摆放的车辆,还有随地乱扔的垃圾或杂物,很不雅观。我们利用本土资源农民画将校道打造成文化长廊,在两边的栅栏上安装了宣传板,展示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孩子们的农民画作品。校道尽头是用瓷片烧制的农民画创始人谭池发的巨幅农民画,这幅作品是专门针对学校创作的,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展示学生校园生活场景,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理念,使校道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充分发挥了农民画的美化和育人功能。农民画是很好的装饰品,把校道装饰得五彩斑斓;龙门画是很美的艺术品,一进校门便能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龙门画是活教材,在欣赏校道两旁的农民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勤劳善良之美。
教学楼楼梯和走廊是孩子们经常走动的地方,楼梯走廊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教学楼都是八十年代设计和建造的,每幢楼的走廊和楼梯都很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把安全教育渗透到农民画中,每一个安全宣传广告都采用农民画设计,以教育孩子们上下楼梯要有序、不拥挤。学生的农民画作品与安全教育、礼仪教育宣传融合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作用,在宣传画影响下,学生上下楼梯井然有序。
教室是孩子们的“家”,功能室是孩子们学习百般技艺的场所,用孩子们的农民画作品装扮教室和功能室,既美观,又富有启发教育意义,农民画已成为学校“和善”文化的教科书。
(二)利用农民画构建“和善”课程文化
学校是广东省扬帆工程项目龙门农民画“一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点。我们利用农民画这一龙门文化品牌,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开展农民画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跨学科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思品课、美术课、语文课中渗透农民画教学。组织学生考察农民画发源地嘉义庄,参观农民画博物馆,到农民画创作中心采访农民画家,邀请农民画家到学校授课,开展“寻找身边的农民画”活动,探寻农民画美化县城、提升县城文化品位的重要意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调研农民画的起源、发展、艺术价值以及文化品牌效应。通过调研,让学生了解农门农民画在国内外的影响,明白龙门农民画为什么能被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为什么能作为国礼赠予蒙古国领导,为什么能进入世博会,为什么能到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展览,并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赞赏;在思想品德课中品读农民画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家乡的美好,学习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淳朴;在语文课中讲一讲、写一写农民画故事,在美术课中临摹和创作农民画。开展农民画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课程的协调,使各学科更加和谐,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整合的“和善”课程文化。
(三)利用农民画弘扬“和善”德育文化
龙门农民画具有德育和美育功能。我们利用龙门农民画进行“中国梦”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和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邀请画家讲述龙门农民画出国展、入世博、作国礼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增进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欣赏被选用的龙门农民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正确的审美观教育;通过说说龙门农民画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的劳动教育。
龙门农民画是以愉悦的农家生活、纯朴的民风民俗、欢乐的传统节日、丰收的劳动场景等为题材,以艺术作品特有的表现手法反映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农家生活和乐融融,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淳朴。龙门农民画弘扬的精神与我校倡导的“和善”文化相吻合。我们充分利用农民画这一德育元素,以画育德。例如,从农民画中寻找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奥秘,开展“和善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四季行活动。动员家长参与进来,开展“我与农家有个约会”亲子活动,参与播种、插秧、除草、收割、脱粒、晒谷体验活动,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从“赏画”“说画”“写画”“作画”品味农民画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培育学生勤劳、善良、乐观的优良品质。
四、总结
学校利用本土龙门农民画资源,塑造了校园精神文化,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文化品位。本土农民画走进校园每一个角落,成为隐性课程资源,以其特有的熏陶功能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龙门农民画所表现出来的勤劳、淳朴、善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和善”文化的引领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学生有良好的文明素养,能够和谐共处,文明礼让,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献爱心活动,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到孤儿院慰问孤儿,为患重病的同学捐款治病,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勤俭、和谐、向善成为一种文化自觉。龙门农民画与“和善”教育相得益彰,互为组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农民画作为本土的一种文化资源,已走出龙门,走进全国,走向世界。随着龙门农民画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学校将继续以龙门农民画为文化特色,进一步促进学校高品位发展。学校将以传承和弘扬龙门农民画精神为己任,依托龙门农民画这一文化资源,在儿童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谐向善的品格,学校将开启新的里程,建设文化学校,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