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设校本课程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019-01-11高志文
高志文
课程是办学之所托,没有系统课程的办学将会是一盘散沙;课程是育人之蓝本,没有系统课程的育人将缺失灵魂和筋骨。课程之于学校特色建设,既是内容又是手段,决定着育人的宽度和厚度。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建校16 年来,始终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健全人格为育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通过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三种途径,改革单一的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结构,系统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功能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基础学科课程、校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开发选修课、校本开发德育课程、校本开发学校文化隐性课程。在改革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观为导向,大力优化课堂教学。并以发展性评价理论指导,改革课程评价体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通过课程改革、系统建设校本课程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之路。
一、基础学科课程校本化
(一)课程目标校本化
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框架。该课程目标框架由“人文基础、科学基础、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健全人格、社会责任”6个核心要素组成,涵盖“人文积淀”“人文精神”“实践创新”“健全人格”等14 个素养要点,为基础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提供了方向性保证。例如,“社会责任”核心要素,包含“责任意识”“国家观念”“国际理解”3 个素养要点,其中的“责任意识”目标,具体包括:履职尽责,敬业奉献的精神,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感恩、热心公益;明是非,有规则法纪意识,对自我及他人负责;维护并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崇尚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意识及行为体现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内容校本化
学校开设了英语、数学、科创、文创四类学科特长班,并为每类特长班在特长学科方向开发了特色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特长学科获得更优先的发展。学校还要求各学科去发现一些与学科内容相联系且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将其转化为课题,组织学生一起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和体验,从而对学科内容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例如,对于八年级数学的教学,我们开发了“班徽设计”“平面图形的镶嵌”“拼图与勾股定理”“折叠问题研究”“平面图形的重心”等序列小课题,成为学生掌握数学结构性知识和培养数学实践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
(三)课程实施校本化
为了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师生缺乏交流和合作、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缺乏学生综合体验和个性张扬空间等问题,我校研究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总模式,提炼出“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入境感思)—问(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练(教师设计练习进行巩固)—拓(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五个环节。
在学校教学总模式指导下,各学科教研组经过学模—立模—说模—析模—炼模—定模的过程,研究构建了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适合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系列分模式共计50 余个。各教研组还开发和编写了与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配套的《导学案》,在课堂的前段引导学生自学,中段引导学生探究,后段引导学生反思,助推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常态运行。
(四)课程评价校本化
根据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研制了校本《学科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以评价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例如,“教学方法”评价标准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得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环节设置基本体现教学模式的流程,每个环节(尤其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和组织学生探究方面)达到较好的效果;能根据模式的原则(自主、合作、探究)和方法(怎样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模式;情境创设有创意,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进行思考;问题设置精准,前后联系逐渐深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活动组织有序,各层次学生都调动起来,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找思路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不足之处充分暴露,问题得到关注和回应,体现出良好的师生、生生合作互动;如有实验或制作环节,则从实验或制作中的方案制订到操作过程都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起到加深体验和引导探究的效果;能恰当地运用课件、微课、实物、各种课外资料图表、新闻事件、工具等辅助教学,以加强学生感受和体验。
二、健全人格教育课程化
(一)构建健全人格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实施和加强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德育课程化作为促进德育有效实施的抓手,并将“健全人格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构建了健全人格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涵盖“意识倾向”“心理特征”“行为风格”三个维度。“意识倾向”维度包含认知(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情感(友爱感、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意志(果敢性、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心理特征”维度包含兴趣(倾向、广度、持久、效果)、气质(速度、强度、灵活性、指向性)、性格(自知、自尊、自信、自律);“行为风格”维度包含言语规范(果断或犹豫、可控或随意、开朗或压抑敏捷或迟缓)、文明素养(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际交往、爱护劳动成果),整体都指向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建构健全人格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学校对健全人格教育课程目标体系所包括的维度、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每个要素对应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校本健全人格教育教师用书和学生读本。当然,这些教材的内容体系还在实施过程中有待逐步完善。
(三)探索健全人格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学校重点从四个方向探索健全人格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是探索学科教学融合健全人格教育。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选择与教学内容能有机结合的健全人格教育内容,把两者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使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时自然地受到人格教育。
二是探索围绕健全人格教育开发序列班会课程。学校围绕健全人格教育内容,开发序列化的班会课程,把原来仅仅是安排事务性工作的班会改造成了有目标、有内容、有设计、有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化的班会。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用健全人格的要求分析学生中发生的事件,既处理了事务,又对学生进行了相关教育。学校围绕健全人格教育开发的序列化班会课程,极大地提升了班会课的内涵。
三是学校大型活动的课程化。学校深入分析升旗仪式、大课间、开学毕业典礼、安全演练、家长会、运动会、科技节、人文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人格教育价值,用课程的观念来设计这些活动,使育人目标更明确,形式内容更丰富。课程化的学校大型活动让师生耳目一新并感觉更有意义,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
四是学校组织编写了健全人格教育读本,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上健全人格教育课,使学生对健全人格的认知更加清晰。
(四)推进健全人格教育课程的整体评价
健全人格培养课程的评价从“意识倾向”“心理特征”“行为风格”三个维度入手,通过课堂渗透、班会课体验、校级大型活动参与等方式对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其主要途径为:学生心理测试;学科课堂行为观测;常态班会课和主题班会课体验;校级大型重要活动表现;个别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主要评价方式为:心理测试量表诊断;课堂行为反思评价;学生手册及相关量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手册评价;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载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化
(一)课程内容序列化
学校确定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综合应用、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系统构建了“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四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分为“分学科小课题”“跨学科综合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家政课题”“科创课题”“种植课题”“社区服务课题”“职业体验课题”“志愿者课题”“软件应用课题”“程序设计课题”“智慧学习课题”十二序列。
(二)课程实施序列化
1.构建“三段六环”课程实施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怎么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习惯了学科课程教学的老师们,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针对一个项目或一个课题,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项目或课题的完成有哪些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任务,然后尝试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使老师们能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基于此,我校构建了“三段六环”课程实施框架:准备阶段(课题生成、方案交流)—实施阶段(方法指导、中期诊断)—总结阶段(成果整理、汇报交流)。
2.研制教学活动流程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进一步系统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六个重点教学(活动)环节的操作流程。例如,课题生成环节活动流程:介绍背景,发现问题,生成课题;研讨课题,确定子课题方向;研讨子课题,学生分小组选择子课题;提出假设,寻找研究方法和思路;小组讨论子课题,形成研究方案。
(三)课程评价序列化
1.针对学生活动过程的生成性、表现性评价
对学生实施生成性评价,我们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表现性评价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强调学生的独创性、首创性等要素。例如,在“校服的诞生”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校服设计,在设计展示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性表现并予以描述性评价。
2.以写实记录为基础的综合素养评价
学校设计了学生成长记录方案,其主要内容为学生作品,是收集、整理、保存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个性特色的重要事实性材料,借助对学生在关键性事件和创造标志性成果过程中所做工作的写实性描述,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3.学业课程的学分量化评价
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毕业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达到128 学分以上,才能准予毕业。学分评定方式与流程:学生申报—小组审核—同伴互评—指导教师评定—班主任审核登记。
四、校本选修课程集群化
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真实生活,必须充满趣味性和丰富的多元选择性,才能把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落实到课程中,让课程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力。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出校本选修集群课程。
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能使学生在中学阶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此,学校建立了“课程超市”,将一个“集群化”的选修课程菜单摆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择1 至2 门选修课程的机会。学校选修课程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科综合拓展型选修课。比如,在七年级,开设科技作品制作、辩论与演讲、阅读与写作、数学奥林匹克、英语口语与交际、影视欣赏(英文)、环境地图、历史文化与旅游、电脑作品制作、计算机组装;在八年级,开设科技作品制作、辩论与演讲、阅读与写作、古代诗词文化赏析、影视话剧、数学奥林匹克、计算机数学软件应用、英语口语与交际、物理奥林匹克、电脑作品制作、计算机组装、蔬菜花卉栽培技术;在九年级,开设数学奥林匹克、英语特长培训、物理奥林匹克、化学奥林匹克。二是社团活动型选修课。主要有学生合唱团、春芽文学社、科技爱好者协会、新闻周刊、春秋书院、管弦(民)乐团、校园广播站(中文)、英语俱乐部、国旗班、学生电视台。
十多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人文艺术”“科学研究”“生活技能”“社会责任”等具有校本特色的选修课程集群。例如,“生活技能”选修课程集群主要有“插花艺术”“烹饪技术”“急救与自救”“烘焙技术”“旅游地理”序列课程。
五、结语
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施,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方式得到转变,探究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有了“发言权”,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促进了他们与真实生活世界的对话。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的深度接触中,在生涯规划和实践体验中,促进了意识倾向、心理特征、行为风格等人格要素的健全,提升了综合素养,促进了个性特长发展。“研用并重”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机制,有效弥合了课改新任务与教师原有状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们将学科课程中有价值的、需要深度探究和体验的学科问题,开发成小课题,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转变了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科教学改革。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教学过程,深化综合素质评价,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在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可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