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让学生成长为更懂生活的人
2019-01-11张耀奇
张耀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 月10 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尤其强调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当今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最近十多年来,劳动逐渐远离了青少年,也淡出了学校教育。从社会层面看,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科技越来越发达,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先进,洗衣机、洗碗机甚至扫地机器人日渐普及,发展致使青少年可参与的家务劳动变得越来越少。从家庭层面来看,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从未让孩子干过家务活,更不用说参与其他劳动了。这造成了许多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能力低下。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对学生学业过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很少有空余的时间来参与劳动。许多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个休息日都忙于进补习班、培训班。很少有学校将劳动纳入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应该说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许多学校轰轰烈烈追求的素质教育,往往强调的是学生的艺体特长、演讲辩论、学科竞赛,几乎很少有学校将劳动教育真正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学校中除班级值日外已没有学生劳动的一席之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整个社会不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劳动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及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劳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提倡“做中学”,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提到“经验包含着行动或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结”。杜威提出:“在第一阶段,学生知识表明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在晓庄学校,陶行知先生强调师生要有“农人的身手”。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提高生存能力。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不能缺少劳动教育。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就品格层面而言,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沉稳踏实的作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能体会到艰辛和乐趣。就身体素养而言,能够培养动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就学习品质而言,能够培养人的专注、细心、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学习。劳动对于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遵从劳动教育原则,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以后,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从而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养,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的思考。首先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界定。学校的劳动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教育,重点是通过劳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让学生参加,学校主要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的、能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健康成长的劳动。其次是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评价等。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能够针对现在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遵从如下三个原则:
一是导向性原则,劳动教育的重点是教育,要通过劳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如学生宿舍的内务整理,学生志愿者每天吃饭时间为同学们打汤、整理餐盘,这些劳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也不会有多少学生有兴趣,但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公益劳动能够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和为别人服务的意识。因此,我们就坚持让学生参与,学生也很乐意参加。他们在辛劳付出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充实感,收获了为他人服务带来的快乐。
二是有效性原则,就是能够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不一味追求花样创新,别出心裁。
三是适宜性原则,劳动的形式和内容要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应片面提倡干重活苦活。
经过研究,学校精心设计了学校劳动教育内容,我们把学校的劳动教育分为四大类型:生活劳动、公益劳动、艺术劳动和科技劳动。生活劳动主要指与生活有关的内容,如学生宿舍内务,做简单的饭菜,家用电器维修,家庭小制作。公益劳动主要指校园内环境卫生打扫,修建绿篱草坪,食堂服务;校外劳动有幼儿园、敬老院卫生打扫活动,参与公益服务等。艺术劳动有陶艺、布艺、面塑、艺术小制作、麦秆编织等。科技劳动有科技小制作、创新小实验、生物栽培、嫁接等。
二、设计劳动体验馆,整合融通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
为了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开设劳动类课程和实践劳动课程,设计建设了校内学生劳动教育场馆,给学生劳动课程提供适宜的空间。学校专门建设了劳动体验馆,分为生活劳动体验区,艺术劳动体验区和科技劳动体验区。建设完成现代厨房、陶艺馆、布艺馆、面塑馆、3D 打印工坊、生物栽培馆、科技创作小车间等,供同学们上课或开展社团活动使用。学校利用校内空地建设了校园农场,供学生选修或社团进行农业种植栽培活动。同时,学校还与附近工厂和农庄签订劳动基地协议,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进行社会实践。有了场地,学校的劳动教育才能扎实开展。
根据我们的初步实践,学校目前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校相关教研组研究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实施,如物理学科指导学生制作小教具、小模型,生物学科指导学生开展栽培、嫁接、酿造活动,美术课指导学生开展布艺、陶艺等活动。二是开设劳动类的校本课程。三是结合实际,开展与劳动相关的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
学校的劳动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有的排入课表,有的在业余时间开展。例如宿舍内务整理不占用上课时间,但每位学生必须完成规定内容,达到相应要求。公益劳动也不占用上课时间,主要在周末由学生自主参加。学校研究规定,在校三年内学生必须参加累计十小时以上的公益劳动。艺术劳动和科技劳动排入课表,主要是选修,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特长选修不同的类型。学会做饭是学校已经尝试并准备推广的一门校本必修课,主要是作为劳动教育的家庭作业布置。这项作业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必须有预先设计,要求学生可以做三到五道菜,且荤素搭配。还要求家人品尝后对可口度进行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记录做饭过程、感受及收获。
三、科学评价劳动成果,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校开设劳动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加。特别是艺术劳动和科技劳动,充满创造的乐趣,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课程中学会了制作或创作的基本原理,培养了兴趣和技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作品,体验了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作品既有学生自己种的瓜蔬花木,也有学生创作的紫砂陶器或面塑作品,还有科技小制作。这些与艺术或科技结合的劳动对开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手脑协调、身心和谐,培养学生对科学艺术的热爱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为了更好地推广劳动教育,利用学校的劳动场馆,结合课程开设,组织了较为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如最美宿舍评比,自制美食评比,校园农田丰收节,学生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成果展,陶艺、布艺、面塑作品展。其中自制美食中最美菜肴和最美糕点评选更是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创造,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让劳动课程真正在学校落地生根,学校结合江苏省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劳动进行三方面的评价。一是评选劳动家庭作业。如高一学生寒假作业是学做一种糕点,在进入高二前的暑假作业是学会做饭,即独立做一顿饭菜,学生参加优秀作业评选的可以通过短视频或者照片加文字发到班级微信群,由学生、家长参与打分。二是对学生劳动进行评价,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小本劳动手册,记录三年中学生参与的劳动项目、参加劳动的时间、完成的劳动作品以及劳动态度和获得的荣誉。三是评选学校最佳公益劳动项目、最佳公益志愿者,校园劳动能手,评选各类优秀作品。这些荣誉记入学生的劳动手册,并颁发奖状告知家长。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已形成热爱劳动者受人尊重的校园风气。劳动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劳动意识,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不少同学不仅提高了生活上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对普通劳动者的看法。
尽管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间不长,但已切切实实感受到劳动教育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促进和提高。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高位稳定,基本形成了艺术教育、国际理解、劳动教育三大特色。学校下一步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师生幸福、社会满意的高品质学校,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