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2019-01-11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小学张燕萍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小学 张燕萍
情境创设是新课标要求下,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恰当的情境创设,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正确理解“情境”的实际意义
一提到“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殊不知,在大量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对“情境”一词的理解也产生了偏差。比如:一位教师在教“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用课件展示出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兴趣很高涨,但像这样脱离教学内容,光用故事等来点缀装饰课堂的情境,是很难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的。因为龟兔赛跑的故事与认识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自然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只能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故事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者把龟兔赛跑的故事运用在《速度》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快慢,或许效果会很好!因此,判断能否形成真正的“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的简洁华丽之别,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这才是关键所在。
二、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生活”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才能合理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不仅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着手,还要关注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好奇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结合教学素材进行创设,才能使情境设计起到真正的作用。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将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乐园”时,不仅创设了十分有趣的情境活动,同时又不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上“动物乐园”一课中,教师采用了表演小节目的办法让孩子体验数学。在比较小熊数目的多少时,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给每组的4个孩子发小熊的头饰,让他们轮流跳“对对舞”,一个“小熊”牵着一个“小熊”。音乐停了,让他们说说跳“对对舞”时有没有单个跳的,都说没有。教师就告诉他们,这在数学上叫作“同样多”。第二次比较小兔和小猴的多少时,还是这些同学,3个戴小猴头饰,5个戴小兔头饰,还是那样表演,结果每组都有两个孩子单跳。于是就问:“为什么会有人单跳呢?”孩子们纷纷回答:“小兔多,小猴少。”“小兔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兔少2只。”
这位教师在第一次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跳“对对舞”,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同样多”这一数学概念。在第二次的活动中,当学生结束了活动后,及时提出“有没有单跳的”,从而使学生发现“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这样,虽然学生在情境中玩得很高兴,但玩并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而只有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那么情境活动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这样的游戏对低年段孩子学好数学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中高年段学生而言,他们不但可以直接感受事物,也可以是间接认识事物,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进行情境创设,不但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直观、形象活动,同时也要注重创设有操作性的活动,如引导他们自由去动手操作,与同伴合作交流等。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一课,当学生用天平衡量出各种较轻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创设了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重量(重210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左盘,天平仍不平衡时,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砝码不够,我们应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图钉充当砝码,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桃子充当砝码,有的小组用二分币充当砝码,有的用橡皮、黄豆……通过计算,各组同学很快测出了这袋牛奶的重量。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对培养中高年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情境创设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的情境。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才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情境:
1.诱发性原则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产生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就需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2.适度性原则
并非教学情境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12个教学情境,一会儿参加动物运动会,一会儿参加数学竞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忙得很,老师更是忙,在忙乱中一节课匆匆结束了。在这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的情境才是适度的呢?即“跳起来”或“架设阶梯”能摘到“果子”,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适度的诠释,也就是说能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己主动建构新知即可。多余的形式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环节就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同时,这一原则还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难易程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设让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或绕大圈,让学生摸着头脑,应该使问题创设通俗易懂。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瞎编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应帮助学生自觉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如理解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度,就一定能很好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爱上我们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