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2019-01-11江苏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沈蓓莉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 沈蓓莉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情境教学”应运而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在这样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成了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堂好的语文课,开场尤为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好的导入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
1.联系生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我们都知道,语文源于生活。在《夕阳之美》一课的导入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同学们,“夕阳”就是指“快下山时的太阳”。这样的太阳你们见过吗?
生:(异口同声)见过。
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的夕阳是什么样子的?
生1:夕阳是在天的西边的。
师:对,太阳东升西落。
生2:夕阳不像中午的太阳那么强烈。
师:是的,这时候太阳的光已经不那么刺眼了。
生3:夕阳红红的,它旁边的云也是红红的。
师:夕阳就像是一个画家,还能给云朵涂颜色。
生4:夕阳是一点一点不见的。
师:说得真好,夕阳舍不得小朋友们,所以不大愿意和我们说再见。
师:我们都见过夕阳,有一个小朋友和他的爷爷奶奶也来看夕阳啦,他觉得——(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在轻松的谈话中,学生心中的夕阳与文本中的夕阳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切入了课文的学习。
2.以旧导新,让新知脱去“陌生”的外衣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绝句》一诗时,课前活动中教师设计对对子和看图猜古诗的环节。在“雨对风”“天对地”“桃红对柳绿”的练习中,学生从课前的忐忑不安变得积极起来;从一张张熟悉的画面中猜出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古诗,他们又变得激动起来。而这两个活动,又藏着这样的作用:“对对子”是为了本诗的对仗,“看图猜诗”是为了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要学的《绝句》也是其中之一。借着这个势,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3.巧设悬念,触发学生的阅读“引爆点”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用悬念引出课文,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保留一份神秘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科普文极为适合,如《海底世界》《神奇的克隆》《有趣的发现》《夜晚的实验》《变色龙》,等等。无论是哪个年段,学生对科学的向往都是相似的,只要找准他们感兴趣的点“煽风点火”,必然会使他们燃起探索的“火苗”。
4.播放歌曲,奠定学生学文的感情基调
对于小学生而言,歌曲往往比讲解更为生动,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述还不如简简单单地放一首歌。如《赶海》一课中,轻松活泼的《赶海》曲一下就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正中课文的主旨;《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本身就是由歌词改编的,播放歌曲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少先队员的幸福快乐,又能帮助他们熟悉课文;一曲《为了谁》引出无数的人民英雄子弟兵,正是《大江保卫战》的主人公……与文本相辅相成的歌曲,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拉近学生、作者、文本三者间的距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不愁上不好这节课。
二、情境牵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如果说有效的情境导入是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牵动,就是指引学生拿到“宝藏”的“路标”了。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倦怠,会因不理解而困惑迷茫……这时,情境的创设就必不可少。
1.利用媒体情境,让文字鲜活起来
如今,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看到文字中的“画面”。
《小鹰学飞》课文最后有“盘旋”一词,字典中的解释是“指大致呈圆形地运动,也可指迂回绕圈儿”,给二年级的学生这样解释显然是不行的。其实,“盘旋”就是老鹰飞行的一种方式,于是笔者利用PPT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动画,学生一看就理解了。
《海底世界》是非常有趣的一篇文章。可是,文字的讲解是有限的,海参的蠕动、梭子鱼的快游、乌贼的“反其道而行之”、贝类的“免费长途旅行”……对学生们来说是那么遥远。视频就不同了,在短短几秒钟的小视频中,文字都成了现实,学生在哇哇赞叹的同时,也把这些动物不同的行进方式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2.巧用角色扮演,让课堂活跃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实际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角色,采用表演的形式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能让我们感受文字所表达的魅力,而且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题。
如《蜗牛的奖杯》一课,“生怕”和“唯恐”这组近义词的区分是教学难点之一,前者指“非常担心或害怕某一件事情的发生”,后者指“唯独害怕,只怕”,一个强调程度,一个强调对象。可是怎么和学生讲清楚呢?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蜗牛获得了飞行冠军的事轰动了整个森林,《森立日报》的记者也来采访。看到蜗牛把奖杯背在身上,记者觉得奇怪极了。
师:小蜗牛,你为什么把奖杯背在身上啊?
生1: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我是飞行冠军了呀。
师:可是,小蜗牛,奖杯这么大,不重吗?
生1:重呀,可是,我更想让别人知道我是飞行冠军。
生2:与“飞行冠军”相比,这点重算不了什么。
师:是啊,小蜗牛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出示)“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齐读)。
师:小蜗牛,听说你晚上也睡在奖杯里,为什么呀?
生3:他们都知道我有冠军奖杯,要是有人来偷怎么办?
师:大家都知道奖杯是你的,没人来偷的。你还是睡在床上吧。
生3:不行,睡在奖杯里更安全。
师:小蜗牛是那么担心有人会来偷它的奖杯,(出示)“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齐读)。
这样一说一演,这两个词语也就区分了开来。
再如教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时,每一段场景或每一幕结束都让学生根据剧本演一演,既能熟悉文本,又能走进人物,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情境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助推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运用情景教学,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