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训练,在课堂深处“烂漫”
2019-01-11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
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 周 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应着重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要求教者要关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挖掘并找准“语用”教学点,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情和激情,使其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
小学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那如何依托“教材这个例子”(叶圣陶语),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言语活动的实践,从而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应有的发展呢?
课标中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同一篇课文,同一个语言训练点,不同年级的教学定位也不同。找准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语文知识、经验的起点研制语言文字训练点,举要删芜,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语用的训练。
一、着眼“特殊标点”学习语用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标点符号的掌握提出这样的要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配套的三四年级教材也多处出现对话式片段,让学生在不断接触中熟悉冒号、引号等。但要正确地使用这几种标点,还需要学生特别地关注和反复地练习运用。因此,结合教材,因势利导,设计相关的标点符号的语用练习必不可少。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教材《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的对话描写颇具语用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对话,品析对话。进而创设言语情境实践对话,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1.读一读这段对话的提示语,说说你的发现。
(揭示:提示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紧跟其后的标点也会变化)
师补充小结:用好提示语也是一门小学问啊!以后的作文中要多加留意哦。
2.从妈妈的话语中,年幼的萨沙受到了启迪,他轻轻地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那些被他保护的蔷薇花们,如果也有思想,也有感情,此时也许还会在雨衣下窃窃私语呢!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组(或一段)蔷薇花们的对话,注意恰当地使用提示语。
[交流评议]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文本语境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这是一种指向于“言语运用”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不仅没有破坏课文的情境,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了对文本主旨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做到了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
二、关注“经典修辞”学习语用
在小学阶段,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是经常出现在文本中的表达方式,在其润色下,原本普通的语言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明。学生对这样的语言都很感兴趣,这些经典的修辞也更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教材《石榴》中描写石榴花的美,石榴果的丰收时,多处运用了拟人手法,为了让学生在感知石榴美的同时,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教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指名读描写石榴外皮的句子。
2.比较句子:
第一组: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选自课文《石榴》)
熟透了的石榴裂开了,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1)老师这里也有一句写石榴熟透的句子,仔细看看文中的句子和老师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呢?(这些都是谁的动作啊?这里作者把石榴当作人来写,将成熟后的石榴写得有趣,惹人喜爱)
(3)指导朗读:你看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很好地写出了自己对石榴的喜爱,遣词造句多准确啊!谁来读一读。
第二组: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选自课文《石榴》)
这些石榴从绿黄色的叶子中长了出来。
(1)第二组呢?有什么不同?(这里也把石榴当成人来写了,让石榴有了人的心情,还能张望着报告喜讯,语言多美呀)
(2)我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想象一下:石榴娃娃急切向人们报告喜讯,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3)练一练:作者在写石榴果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石榴当成人来写,使得石榴果无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自然界中有很多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人来写,让它哭、让它笑、让它跳舞、让它唱歌……下面,我们也来学学这种方法,来改写几个句子吧!
①太阳出来了。
②蝴蝶在花丛中飞。
③小鸟在枝头叫。
[交流评议]在句子的比较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拟人的妙处,石榴成熟的样子在作者笔下显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因此提供“练一练”的舞台,使他们也有机会用一用拟人修辞手法。学生们的热烈反应和奇思妙句都在告诉教师:合适的情境、有效的方式、语言的实践训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聚焦“典型段落”学习语用
有些课文在谋篇布局、段落安排、构段方式上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教学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可以使课堂生成别样的精彩。课文《广玉兰》一文在描写广玉兰花开时的各种形态时,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及打比方的写法,使得整段文字表述清晰又不失灵动。这样一个典型段落的语用训练范例,值得揣摩和模仿。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语言的妙处后,教者设计以“公园的喷泉”为语用训练对象,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写一写喷泉的各种姿态。学有样本,练有范例,学生笔下的喷泉也独具魅力:“喷泉变幻莫测、形态万千。有的突然直冲云霄,像一根通天柱闪着银光;有的像哪吒脚下的风火轮,轻盈向前滚去;有的左右摇摆,在空中画出柔美的曲线;还有的在半空散开,真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无论哪一种形状,都吸引了我。”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练说仿写中调动语言积累,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语言实践,这是语言吸纳运用,这是情感领会倾吐。学生说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把这些喷泉写得非常生动。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既“得意”又“得言”,“总—分—总”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习作难关不攻自破。
四、留心“特殊文体”学习语用
翻阅我们的语文教材,有一类文体的教学地位不容小觑——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有别于说明文的最大区别就是语言生动形象,精妙的词语和打比方手法的运用,使这类说明文更易于理解,适合小学生阅读。所以,它更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载体。
课文《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一文中,为了说明两顶“白帽子”的共同点是“冷”,围绕中心句“它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冷”,作者举了一个生动的“热水结成冰”的例子。教者在设计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多元朗读、想象画面,感受“热水瞬间结成冰”的不可思议和“摔在地上噼里啪啦地响,像放鞭炮一样”的神奇有趣,进而明白作者是怎样把“白帽子”的“冷”这一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在此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也来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写生动:
“这里的冬天真冷啊!”再将学生笔下的冬天的冷和课文中“白帽子”的冷比较,发现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所选取的例子的别具匠心。
[交流评议]在这个环节中,教者鼓励学生试着仿照作者打比方的写法将语言写生动,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实践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既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有效融合。
每个文本都会隐藏着独特的语言表达秘妙之处,教师应当沉下心来走进教材,在吃透教材和吃透学情的基础上选择独特的“语用”价值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在语言迁移的练习中,帮助学生从“消极语言”走向“积极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让“语用”这朵鲜花在课堂绽放得烂漫多姿,唯有教者守得初心,着力于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呵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热情,方能使学生熟练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