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核心价值导向下的内容与方法选择
2019-01-11韦存和
■韦存和
结合课堂教学,我想谈谈对名著阅读读后提升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对致力于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同行们有一点点启发与帮助。
一、选准一个话题:“祥子的悲剧”
整本书阅读教学尤其是读后提升课,一定要选准话题。所谓选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核心价值。将“祥子的悲剧”确定为《骆驼祥子》一书的核心价值,应该没有太多的争议。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为人物活动地点,围绕祥子为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这一梦想而奋斗的“三起三落”的情节主线,描绘了那个时代下层劳动人民(尤其是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老舍先生也曾说:“我所要观察的不仅是车夫的一点点的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语言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须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我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穷苦社会。”祥子的悲剧里,有作者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力透纸背的透视以及对祥子这一生命个体乃至这一类人深深的同情与关怀。作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均聚焦于此,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也体现于此。因此,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话题,也是很好的教学支点。
我设计了“说悲剧:三起三落”“析悲剧:外因内因”“谈启示:成功档案”这样的三个部分、四个环节,整个课堂紧扣“祥子的悲剧”,既回顾了情节,又梳理了人物,还关照了主题,课堂容量较大。从现场反应来看,学生的收获还是比较多的。
二、指向两大素养:思维和语言
整节课的三个部分、四个环节其实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认识到利用,充分而扎实地推进的。这种逻辑顺序顺应了学生对作品再认知的规律。在激发学生个体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展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有了充分的空间。整节课有40人次回答问题,尤其是最后谈启示的环节,学生纷纷要求发言,形成了课堂教学上精彩纷呈的高潮。其实,对于学生思维与语言表达的欲望,我是时时给予鼓励和保护的。比如在回答关于“三起三落”给祥子带来的变化时,一女生整理的内容极为精粹,我及时地表扬了她;最后谈启示的环节里,一男生说“要好好学习,做个有文化的人”,质朴的回答引发现场老师的笑声,我用“你是个乖孩子,满满的正能量”为他化解了尴尬。
当然,面对课堂中有些跑偏或是错误的回答,我也帮学生及时“拨乱反正”。比如一女生认为,小福子是她父亲逼死的。二强子的堕落固然是小福子自杀的诱因,却并非是最主要原因。所以,我启发她思考,小福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自杀身亡的?这名学生于是调整了思考的方向,发现在祥子拒绝了小福子一起生活的诉求后,小福子觉得生活已经完全无望,而这才是小福子自杀的根本原因。
教师应精心设计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层级的课堂环节,保护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提供思维和表达的正确方法。在思维的精度、深度和广度以及语言表达的正确流畅上下功夫,我们的课堂才能走向高效。
三、依托三张图表:流程图、人物表格、思维导图
一节课说尽一部书,且是一部有着深广社会意义和高度审美价值的文学名著,教师除了教学内容要切中作品的核心价值外,教学手段也应切合学生的高效学习。这节课我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把课堂的主干设计成一幅流程图、一个表格和一幅思维导图,不蔓不枝,一气呵成。
流程图是两个学生合作的成果,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最后呈现效果较为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描述故事情节的难度相对较小,如果教师一味口头概括“三起三落”,学生很容易兴味索然。于是,我让学生画流程图,品流程图,这样就能平中见奇,提振学生有效关注。且通过流程图的完善,教师看似随意地点出图的形状像“绵延起伏的驼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用简图(线条)表意的能力,对作品的内容也有了深入认知。
表格关联的是祥子堕落的外部原因,它顺应了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教学“专题探究与分享”的设计要求,使得课堂指向明确,且条分缕析,避免了天马行空,不知所往。在填表的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合作,碰撞思维;课堂环节十分饱满,学生不断有所发现,与祥子相关的人物形象大多得到梳理,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作品人物图谱;也防止了架空分析,规避了概念化地概括祥子悲剧外部成因的弊病,从而很好地落实了课堂目标。
至于思维导图,是根据课堂进程和学生的回答自然形成的,既关照了情节上的“三起三落”,更把人物关系和祥子的基本性格做了提炼。课上完了,这朵被我称为“凋零在北平城的奋斗之花”的思维导图,给学生以网格化的深刻而严谨的印象,我相信,这也会给学生形象而生动的长久记忆与启发。
自然,本节课在选择一些内容的时候,必然会舍弃另外一些内容;在采用一些方法的时候,必然也会忽略另外一些方法。比如: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剖析(为什么很少有祥子的语言描写);对作品的“京味”的体味(尤其是结合第18章和第24章体味,这是指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素养);还有“披文以入情”的方式运用稍显单一;本节课均系口语表达,未能关注书面表达;文学作品的审美也不是本课刻意关注的目标。好在这些可以在《骆驼祥子》其他的读后提升课里加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