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以文化人实施体系的构建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2019-01-11朱莉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山东育人文化

朱莉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特别强调以文化人的思想,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贯彻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要求,探索构建了“一个核心六大支撑”以文化人实施体系,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一懂两爱”的时代新人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当前高校以文化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虽然各高校对以文化人工作比较重视,甚至管理者学者们也从某个点块做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笔者调研的10余所高校中发现,总体以文化人缺少长远系统规划、载体创新不足、没有形成体系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统筹不够

一是对文化校园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实施方案。对环境绿化重视程度较高,对人文景观建设布局缺乏整体统一设计,对人文造景的文化内涵及通过人文景观反映专业学科办学特色,给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思考不系统,并且许多建校较早的高校的人文雕塑,都来自不同时期,更多是校庆时捐赠的,在校园中见缝插针安排的较多,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不协调,造成了人文景观形不成整体教育合力效应。二是“三全育人”体系尚不完善。体现在全员育人上,各部门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联动不够,政出多门;校院两级管理无缝衔接不够,不同程度出现了两张皮脱节现象;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融通不够,教育不同步错位问题时有发生。在全过程育人上,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但对课程思政深入研究不够,不少教师对教书还停留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层面,没有上升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认识,在科研上投入精力更多,并且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力度不够。全方位育人上,内外联融不够,特别是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以后,服务育人面临着新的课题。三是调动两个主体积极性的制度建设还不系统。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四自作用”发挥不充分,自我约束的文明行为制度、学生团体组织的规范管理制度、学生创新发展的激励制度等,尚需形成制度和执行链条。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还需要形成系列激励考核制度。

(二)载体创新不足

调研中发现,各高校尽管都想把物质文化建设好,但整体上创新不足。一是学校办学历史在校园楼宇文化、道路文化、墙壁文化、饮食文化等物质载体上表现不充分;二是专业学科特色在各学院的门前雕塑、标记等物质载体上展示不充分;三是现代化的文化载体发挥作用不充分,比如融媒体、网络上优秀的原创文化作品太少。

(三)实施体系不健全

调研中也发现,尽管各高校非常重视以文化人工作,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以文化人工作实践还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导向和师生文化需求多样性还不匹配。二是部分高校尽管出台了以文化人实施办法,但以文化人的实施体系还未形成,落地载体不足,创新实践不够,校内外优质资源共享不畅。三是以文化人实践与新媒体融合不足,“网络思政”远远滞后于学生成长需求带来的新变化,与学生内在需求不匹配、不同步,以文化人工作实践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最后一公里仍需突破。

二、高校以文化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校以文化人工作,关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大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与认同,从多维度上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与实效。大学生从感知文化现象、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方式方法,到实现价值认同、内化于行,是一个渐进的“人文化成”过程[3],就像是一个蚕的成长,需要经过幼虫、成虫、蛹、蛾,一个完整的成长期。高校在加强“以文化人”工作的系统性构建中,也要遵循其内在要求和规律,最后一公里仍需破冰。

(一)方向性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是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根本灵魂[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部分错误思潮一定程度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办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5]。这就要求我们在以文化人工作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人和塑造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以文化人工作的根不变、魂不散、向不偏、旗不改。

(二)时代性原则

高校以文化人工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因此,以文化人工作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体现着自身的时代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时代主题。以文化人工作,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任务,发挥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以文化人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

(三)科学性原则

用什么样的“文”化“人”,是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科学性的前提。“文”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7]。因此,高校以文化人工作要清楚“文”的内容,即用什么样的“文”来化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又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引领力量;中华优秀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以文化人工作中,是保证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的内在要求;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国高校以文化人“文”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化人之“文”的开放性、多样性,这也正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态度和博大胸怀的时代青年的现实要求。

(四)有效性原则

如何“化”人,实际上是解决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方式、方法、路径、载体等具体问题,实现“润物无声”的最终目标。优化以文化人工作的基本路径、构建以文化人科学化体系等,归根到底是提升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有效性。将化人之“文”所承载的价值理念、思想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之中,是以文化人工作的有效路径。

三、“一个核心六大支撑”以文化人实施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时代背景下,山东农业大学全面推进文化强校建设,着力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特色文化等六个方面加强和推进文化建设,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以文化人实施体系,即“一个核心六大支撑”以文化人实施体系。“一个核心”,即努力建设文化强校名校;“六大支撑”,即精神文化引领,学术文化主导,制度文化保障,行为文化示范,环境文化熏陶,特色文化提升。

(一)建设精神文化

山东农大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导向引领作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靠的是精神元素,山东农业大学办学百十余年,坚守士农合一,为社会着力培养了一批科学家、管理者、企业家。

一是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发展目标。山东农大始终牢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与使命,不同时期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明确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培养“创新型、拔尖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并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观。近年来,山东农大思政工作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学生和教师两个重点,打造“三全育人”队伍,构建思政、专业、文化、实践“四位一体”德育体系,抓牢党建、组织、体系、考核、宣传五个方面综合保障;实施德育综合改革、重点马院建设、师德建设、辅导员能力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校园文化实事等六项重点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农学院入选首批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山东农大凝练形成了“党建铸魂、文化铺底、思政着色”的文明校园创建模式,2017年获批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二是传承办学特色,强化实践育人。“教书育人”一直是山东农大的坚守,专家、名家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也是山东农大办学的刚性要求,束怀瑞院士70年如一日,始终站在本科生的课堂上,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享受国家和省特贴的专家,也都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学校近两年又推出了青年教师入职后先做一年助教的措施。“实践育人”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特色,“三三式”教学模式,曾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笑脸上,也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育人特点。现在又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创新创富精神和创造意识;校地实践育人,培养家国情怀和核心价值意识;线上线下融和育人,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开放意识;家庭学校共同育人,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感恩意识的新格局。“文化育人”也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关注所在,通过校史馆和“网上校史馆”陈列,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记录“五老”口述故事,抢救文化遗产,延续学校文化发展脉络,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的育人作用。

三是构筑人文精神,实现共同价值。秉承“登高必自”的校训,培育“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元素的大学文化,弘扬“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的农大精神,唱响《携手登攀,共创辉煌》的山农校歌。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全校培育和形成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管理理念,以及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山东农大出版发行了融农大精神与文化于一体的系列文化丛书《农大故事》《农大相册》《桃李满枝》《百年树人》《登高必自》《神农新篇》《耕读山农》《寻根山农》等。

四是建立校友文化,培育家校情怀。坚持完善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及校院两级校友工作体制,健全校友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定期走访、定期通报、工作例会等制度,有效凝聚和挖掘校友的对外宣传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德育资源和公共关系资源。坚持新生开学典礼由杰出校友上第一堂思政课——“饮水思源”。全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就是与青年学生谈人生、谈理想的杰出校友典范;坚持开设校友大讲堂,邀请成功校友重回母校课堂,为在校生当人生导师和创业导师;坚持校企联融育人模式,动物科技学院以校友企业冠名班级,实现校企共融,校友企业合作班52个,实现了校企合作育人全覆盖。坚持发挥好教育发展基金会平台作用,开展校友捐赠活动,目前有40余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坚持校友对母校多元渠道支持的理念,在图书馆为校友设立著作专区,每年评选一次杰出校友,在校园建设校友林,出版《校友通讯》,传播优秀校友事迹,形成了良好的校友文化。

(二)建设学术文化

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山东农大以正确的学术导向,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打造优良的学术团队和平台,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一是强化学术导向。把学术放在山东农大办学的重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倡导教师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以学为荣,把求学作为第一要务。在全校形成崇尚学术、包容开放、创新争先的良好导向。

二是营造学术氛围。鼓励创新研究,着力营造自由探索、宽松和谐、鼓励争鸣、团结合作的学术环境;建立健全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学术交流机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系列学术讲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山东农大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新的政策,创新获奖可以折算为学分。2018年山东农大承办大型国际、全国性各类学术会议20余次,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1500余人次,并形成了常态化的周末学术沙龙制度;2018年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2项,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励金奖“零”的突破。

三是遵循学术规律。尊重学术研究周期规律,包容失败,不急功近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设立教授长期聘任制。增强教授治学自主权和权威性,学术问题交给学术委员会决策;重视教学规律研究,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建立健全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标准体系;规范形势政策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管理,支持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发展。

四是恪守学术道德。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制定《山东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中坚持“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维护学术尊严,力戒学术浮躁,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三)建设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农业大学历来重视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与水平。

一是坚持依法办学。山东农大一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办学格局,探索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科学设计学校内部组织架构、各管理层级、各系统之间的职责权限,管理程序与规则,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和完善学校学术评价与学位授予的基本规则,尊重和保障教师、学生在教学、研究、学习等方面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

二是健全学校制度体系。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规范”的原则,建立了以《山东农业大学章程》为总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健全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层级管理、目标落实、督导检查”的工作体制,完善了“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安全稳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系统性、严肃性,确保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互补的制度体系,以制度管人、管事,提高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出台《山东农业大学章程》《山东农业大学制度汇编》《山东农业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等。山东农大率先推出了综合考核管理办法,执行分类管理、目标牵引、清单销账、年底结账的自行运行体制;制定了科研奖励、教学质量奖励、特殊贡献奖励系列政策;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三是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尊重没有民主什么也办不好,没有集中什么也办不成的现实,牢固树立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意识,尊重和实现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贯彻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完善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妇代会和学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群众、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新闻发布会、双代会、教学质量社会监督员等方式,逐级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规范内容与程序。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发展的长效机制,设立了董事会,推进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共享、合作共建。

四是建立廉政文化体系。廉政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山东农大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形式和载体,完善了教育、预防、监督机制。探索建立了“三三式”工作模式。在党员干部、教职工和学生中分别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讲大局,比贡献,树正气”“知荣辱、明方向、树新风”学习教育活动。现在开展“党员不忘入党初心、老师不忘入职初心,学生不忘入学初心”教育活动;在校院两级班子和班子成员约法三章。建立“三招一用一规范”监督机制,形成了“干部廉洁从业、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修身”的廉洁文化品牌。

(四)建设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山东农业大学通过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浸润和行为养成,形成了规范、和谐、健康的行为文化。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山东农大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念,引导教师既做经师还要做人师,自觉践行“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建立健全教师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把师德放在教师评价体系的首要位置,开展校院两级督导教学质量评价、师德标兵评选和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等活动,形成了“学业上引导、生活上指导、研究上辅导”的师生良性互动,涌现了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院士,齐鲁最美教师束怀瑞院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于振文院士团队,全国师德标兵王振林,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陈学森、十大孝星姜寿庆、十大最美书香家庭吴澎家庭等一批先优典型。

二是培育学生规范行为文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做到教育引导、严格管理与文化熏陶并重。打造第一课堂金课,以建设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设“慕课N+4+3”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程;编辑出版《课程思政故事会》;将思想品德学分修订为3个学分,从大一到大四,四年不断线,在培养过程中真正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实施了上好军训第一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新生第一课,参观校史馆,培养学生山农情怀;课堂第一课,院士与学生谈理想与人生规划;思政第一课,“吾土吾民”系列报告,带领学生了解家国、社会;强化学生“四自作用”发挥,实施“学生文化素质提升计划”,丰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科技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打造一支过硬队伍,探索构建了“6+1”辅导员队伍精培工作法,建设高素质学生工作专业队伍;探索实施了专业队伍+兼职队伍(新进教师,博士,具有党员身份的做一年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大四导师队伍组成的大育人团队制度;构建“一体两翼四主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实施教师为课堂第一责任人制度,使专业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真正把育人融入课程。

三是加强管理队伍作风建设。山东农大在管理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爱岗乐业、爱岗志业精神,坚持“六进六同”深入师生、深入一线工作法,强化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水平,建设优质、高效、廉洁、勤政的服务型机关文化。

四是探索学院文化与学科、专业文化。根据学校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学院发展的历史传承和条件出发,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一院一品”文化品牌;营造自由的学术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宽松的舆论环境,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打造了以农学院“岱下学宫-民之天论坛”、植保学院“昆虫节”、园艺学院“茗茶名人”茶艺大赛、公管学院“新年新诗会”“未来市长大赛”、外国语学院“SDAU英语风采大赛”等为代表的“一院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有力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

(五)建设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山东农大重视校园建筑、绿化美化、活动场所、人文景观等建设,突出地域特点和历史积淀,注重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彰显学校文化特色与品位。

一是规范形象标识。设计具有农大特色的形象标识体系,体现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和特质。制定《山东农业大学Ⅵ(形象设计)手册》,规范使用校旗、校徽、校歌,确立以山农绿和丰收橙等六个色系为学校标准色;规范中英文标准字体;规范设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升旗仪式、校庆日等重要典仪、大型活动的程序和要求;规范使用各类指示牌、名片、电子模版、办公用品、宣传材料、学校有纪念意义的设计标志品等;规范校内建筑命名,注重公共场所的标识宣传。

二是规划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按照“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和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要求,完成《山东农业大学文化景观设计规划方案》《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植物志》,着力打造绿色校园、优美校园、人文校园。设计了展示学校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登高台”;打造了彰显校史文化、农耕文化的“行远路”。规划并建成了一批能够折射学校历史、文化传承和时代风貌的景观雕塑等,如首任校长王景禧、首位院士余松烈等大家名家雕塑。加强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体育馆等楼宇内部文化建设,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凝练专业特色,创新文化载体,打造融思想性、专业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品牌。精品文化:微电影《苹果从哪儿来》,仅新华社客户端和腾讯视频播放量突破 150万,影片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并入选了教育部第一批20个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计划项目;“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微视频《家国情怀,代代传承》,先后被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教育部官方微博、省教育厅官方微信等转载,仅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就超过100万;扫描校园植物标牌上的二维码,便可了解校园植物的前世今生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手绘文化地图,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山东农大。精品活动:五月诗会、新年音乐会,“岱下之声”“朗读山农”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入选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精品讲堂:孔子学堂、齐鲁文化大讲堂、“启益人生”名家讲坛、明德讲堂、校友讲堂等,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素养。2018年,山东农大累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63 场;承办CUBA等高水平体育赛事,营造浓郁的蓝球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勇于拼搏,一切皆有可能的坚守精神;推进创新竞赛、学术论坛等科技文化活动建设,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

四是加强阵地设施建设。山东农大重视加强校报、广播、电视、电子屏幕等校园宣传阵地建设,整合资源筹建融媒体中心,宣传学校办学成就,报道学校特色亮点,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报道,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学校形象宣传,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定期制作学校形象宣传片;建设文化网站,打造优秀网络文化;加强学校主页、新闻网和各级组织所属网站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文化阵地。更新改造学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教职工之家,为师生文化活动提供高端设施和场所。

(六)建设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是根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形成的特有的文化风貌。山东农大切实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学科和地域特色,打造独特文化特质,建设优秀的文化优势品牌。

一是突出农耕文化。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学科专业特色,主动担当农业文化与农史研究的责任;开展农史、农书、农业文献的整理、校释;突出农业与农村文化、农业法制法律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哲学研究等。出版《齐民要术研究》《王祯农书词典》《中国传统树木民俗》《中国苹果发展史》《泰山茶文化》《陈旉农书校释》等农史与文化研究专著;发挥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整合资源,提升研究水平;开展农业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学农爱农,发挥优势,在乡村振兴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弘扬地域文化。结合学校立地于齐鲁大地、根植于孔孟之乡、办学于泰山脚下的地域优势与特色,加大对地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研究,通过课堂讲授、理论宣讲、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弘扬齐鲁文化、泰山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结语

以文化人的重点在于“文”,核心在于“化”,目的在于“人”。这表明以文化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以文化人功能,牢牢把握文化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文化人实施体系,运用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坚定文化自信,融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山东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山东图片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谁远谁近?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