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与探索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9-01-11李伟凯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东北立德树人思政

李伟凯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人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回顾70年来的发展历程,东北农业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铸魂育人”,历经“东北农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不同发展时期,几经校址变迁,不断砥砺前行,形成了“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不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勇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完成了不同时期的任务和使命,铸造了不朽的东农校魂,陶冶了代代东农学人,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人才支撑。

一、用历史文化积淀蕴立德树人之“神”

(一)传承红色基因,薪火代代相传

东北农业大学的前身“东北农学院”,创建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学校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是率先在全国建立的新型社会主义农业大学。建校之初,便建成了学科比较齐全、综合性、具有地方农业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农业院校。1981年学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1996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1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原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东北农大2004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单位称号,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东北农大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东北农业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明确了为社会主义创办农业大学、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学理念。突出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形成了符合东北地区生产实际的学科和专业布局。东北农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型社会主义农业大学”(1948-1979年)。从1948年落实东北解放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正规化、为生产建设服务”建校,到1979年恢复高考后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东农人三迁校址,历经曲折,艰苦奋斗,创办了新型社会主义农业大学。一是政治上要创办社会主义农业大学,二是人才培养上要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服务。突出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形成了符合东北地区生产实际的学科和专业布局,培养满足东北地区农业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阶段:“多科性、综合性农业大学”(1979-1994年)。自1979年从阿城迁回哈尔滨选址重建,到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东农人只争朝夕,奋发图强,建成了多科性、综合性农业大学。一是主动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按照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框架建设学校,三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改按能力办学为按社会需求办学”。

第三阶段:“一流农业大学”(1994-2011年)。从1994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到2011年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东农人把握机遇,锐意进取,成功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开启了“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新征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多层次、多规格育人,“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人才、科技成果和智力支持。

现阶段:“高水平农业大学”(2011年-)。2011年东北农大第二次党代会为学校中长期发展描绘蓝图,面对国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黑龙江省启动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东农人与时俱进,众志成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眼界胸怀广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17年,东北农大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开启了“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不论处在哪个阶段,东北农大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上孜孜求索,不论是大名鼎鼎的院士,还是普普通通的教师,都将培育学生“成长成才”视为他们心中永远的责任。著名大豆专家王金陵先生曾做过一个比喻:“我是一条老泥鳅,你们都是小泥鳅,只要我在你们中间一转,你们身上就有腥味了。”王金陵先生始终发挥着“老泥鳅”的作用,其思想和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代年轻学子。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亦元以一生的行动践行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育人理念。其弟子中有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可谓群星璀璨。在蒋亦元的家里和他的办公室中,都挂着与学生们的合影,并冠以“母以子贵,师以生荣”的标题。他把发现和培养人才视为自己毕生科学工作中最大的成就。这样的事例,在东农还有很多,一代代教师传承了师长的衣钵,在育人的殿堂里传递不灭的薪火。

(二)坚持特色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东北农业大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东北农大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4人(含青年拔尖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2人。

东北农大现有本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创新创业示范校。东北农大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东北农大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培育精英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十二五”以来,东北农大整合了37个优势专业,包括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7个省级重点专业,围绕黑龙江十大产业中的五大产业构建了重点专业群,通过专业群间的有机衔接,培养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2016年,建立绿色食品和粮食精深加工2个专业集群,获得专项资助,2019年,东北农大应黑龙江省教育厅要求组建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专业集群。东北农大专业集群内专业每年毕业本科生2000人左右,50%左右留在黑龙江工作。

建校至今,东北农大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生28万余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复合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黑龙江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食品学院骆承庠教授的学生,又称为“骆家军”,很多担任光明、蒙牛、三元、娃哈哈、完达山等大型乳品企业的技术总监或高管,在乳品加工领域初步形成“东农学子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的局面。

生命学院秦鹏春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的高端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等,他们的研究成果约占该领域的1/3,形成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研究的“东北农业大学现象”。

在畜牧行业,东北农大有1000多名动物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国内创办了400多家饲料及畜牧企业,总资产达到200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万多个,黑龙江饲料企业中85%以上管理者出自东北农业大学。

在黑龙江金融系统和电力系统,东北农大输送了大批一线工作者,实现了“银行网点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有东农人;输电线路架设到哪里,哪里就有东农人”。

“十二五”期间,东北农大与40余个县市(农场)、国内外120余个企业建立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关系,建立校企研发中心16个,技术转化与横向科研经费累计达1.15亿元。2019年,东北农大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建校至今,东北农大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2项;先后9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暨重大科技效益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四)大师精神引领,铸造东农校魂

在2011年黑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了11位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的获得者,其中大豆专家王金陵、农机专家蒋亦元、环境专家何万云、乳品专家骆承庠和小麦专家佟明耀,这五位功勋人士都来自东北农业大学。

70年来,东北农大虽几经变迁,但仍能不断发展,并始终站在国家农业发展的前沿,正是因为有了以王金陵、蒋亦元、何万云、骆承庠和佟明耀为代表的东农人身上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的引领,他们铸造了不朽的东农校魂,陶冶了代代东农学子,激励着全体东农人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而奋斗不息[2]。

二、用一流本科建设固立德树人之“基”

新时代将高等教育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更高的目标[3],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2018年,为打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攻坚战,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大制定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简称“371”工程),即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全面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重点支持30个左右优势本科专业进行专业认证,争取建成10个左右国家一流专业、20个左右省级一流专业;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全面推进校企合作,重点支持7个左右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大校级学科竞赛支持力度,拓宽竞赛覆盖范围;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支持100门左右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奖评审,打造更多一流课程[4]。

(一)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一流专业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逻辑的起点[5]。2019年,东北农大18个专业被评为黑龙江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10个专业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国家级建设点评选。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展专业认证,促进学校优势专业提档升级。东北农大专业认证采取分步推进的原则,2018年投入专项经费,启动了6个专业的认证工作,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专家组于2019年底进校考察。2019年,东北农大启动了第二批次11个专业的认证工作。2020年,还将启动14个左右专业的专业认证,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打造更多“金专”。同时,其他专业也参照认证标准进行建设,通过认证促建设、促管理、促规范,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二)实施2.0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4个专业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农学、园艺、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实施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推进涉农专业综合改革,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联合培养。探索农科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试点和校企联合培养改革试点,着力培养一批卓越农林人才。

(三)切实发挥教学团队作用

2019年,东北农大在2014年系(部)调整的基础上,对教学团队和团队带头人进行调整。对现有教学团队符合条件的直接进行确认;新增的教学团队,需按照条件进行申报;现有教学团队中不符合条件的,需并入其他教学团队。制定团队建设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重新遴选教学团队带头人,增加教学团队建设经费,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引领作用

依托东北农大8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以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条件建设。设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经费,确保省级以上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发展并达到和超过国家级建设标准,同时,加强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建设与培育,为学生搭建更多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

(五)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依托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4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学校高水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基地的建设、管理。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双师型”指导教师。努力建成较为完善的动物饲养与医疗、植物种植与保护、工程设计与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经济管理和人文法学七类基地群。长期稳定高效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持在200个以上。

(六)加大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力度

鼓励以专业和课程团队为单位开展校级学生竞赛,打造具有特色品牌赛事,要求每个专业必须设立1项品牌学科竞赛,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比例要达到90%以上。同时,大力支持高水平高层次竞赛。设立专项经费,配备专门教师,保证各级竞赛的顺利开展。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七)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大力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使用,到2021年争取建设100门以上在线开放课程,实现每个专业至少建设1门在线开放课程的目标。促使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不断涌现,实现课堂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鼓励讨论式、探究式、“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多元化考试,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八)建设通识课程体系

将通识课程按照课程内容分为7个子模块,即哲学与社会学、人类文明与历史、科学与技术、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国学与文化和创新与创业。在遴选校内高水平传统课源的同时,每年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130门次以上,同时,已建成30余门素质类校本在线开放课程。素质类课程库保持在200~300门课源,每学期每个子模块设课程10门以上。

三、用教学研究省立德树人之“身”

(一)激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成长

1.鼓励新教师进入专题教学研究团队

新入职教师是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群体。新入职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经历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但其成长过程中缺乏教学方面的训练,面对教学工作往往无所适从。东北农大为了使其快速成长,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专题教研活动,由学校教学能手担任导师,与新教师组成教学研究团队,导师对新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导师设计学习研讨、示范试讲、课堂教学观摩等教学研究活动,帮助新入职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交往等方面有所成长和提高。2018年,东北农大共建立了6个课堂教学改革专题教学研究团队,实现了新入职教师的全覆盖,运行效果良好。

2.引导教师反思教学实践

从事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反思自我的教学实践,行动中改进自我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立项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脱离。为改变这一状况,东北农大对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进行了改革。一是规划教育科研研究方向和内容,根据学校对教学情况的评估反馈,规划了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引导教师开展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立项。二是帮助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精心论证其研究设计和方案,论证过程中使教师逐步清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是什么,进行哪些改革,哪些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支撑教学改革?改革后可能达到的预期效果,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指导和帮助,为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理论、方法与经验上的支持,帮助教师解决教育科研过程中遇到问题。三是注重过程考核,注重对教育科研实践效果的考核。要求课题负责人定期汇报研究进展,考察教育科研项目对改进教学实践发展了哪些作用。

3.开展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为了鼓励教师重视教学研究工作,深入推进校内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落地,发挥优秀教学改革案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东北农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对于评选为优秀案例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教学成果评选上给予政策倾斜,并给予物质奖励。优秀的教学案例,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2017年,东北农大评出第一届“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

(二)创新评价方法,建立特色评价机制

1.强化立体、多元化的日常监控

教学评价的主体是高校自身,在持续螺旋式的评价过程中要以动态监测为评价手段,要坚持以人为本为评价理念[6]。东北农大日常监控主体包括教学督导、学院同行(二级督导)和领导干部。教学督导以监督“三新课”(近三年新入职教师的课、新开课、开新课)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为重点,兼顾教学质量奖参评教师授课,采取督导单独听课和多人小组听课相结合,重点听课和随机听课相结合,并就有关教学及教学管理问题及时沟通,定期反馈。另外,通过对重点教学环节定期开展专项督查与评价,对教学质量实施常态监控,及时反馈督导评价信息,促进教学管理工作和学院及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学院同行(二级督导)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校督导人数有限,无法保障每年每名教师全覆盖,学院同行填补了监控空白,同时学科优势明显,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教师教学水平。而领导干部听课关注点侧重于了解掌握教学运行、教学秩序及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情况。

2.定期开展各项评价评估工作

学生评教工作是定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于课程结束后开展,重点考察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对课程学习的体验和收获。东北农大2018年12月创新评教媒介,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学生用手机端登录小程序操作,评教体验得到有效改善。在评教要求方面,改变以往强制性要求学生评教的方式,而是从大一起就让学生了解评教的意义和作用,从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主观意愿入手,建立学生网上评教的良性互动。同时,为落实《东北农业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文件精神,东北农大在2018-2019学年秋季学期学生评教中新增了“师德师风”专项反馈与评价。学生在主观评价中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师德师风”专栏中提出的问题,由评估中心整理后反馈给了有关学院(部)或职能部门,并监督整改提高。此外,东北农大定期开展专项评价评估,如试卷论文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实验报告评估等,以评估促整改。

3.鼓励教师积极开展随堂评价

“随堂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授课教师发起,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编制问卷,与学生进行匿名互动,即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东北农大依托本科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自2019年5月起在全校范围内试运行“随堂评价”,教师可选用题库中的题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也可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点自设题目,进行盲测。评价结果不作为“教师教学综合评价”的内容,由教师本人掌握,学校及学院仅关注该项工作开展情况,旨在激发教师自我查摆、自我改进的主动性。

1989年以来,东北农大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5项。许多项目在国内高校中受到广泛好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17年,东北农大首创的由国旗护卫队优秀学生担任教官的“高校‘学校自训、学生承训’军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该军训模式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2019年,东北农大基于“公益劳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在线课程建设的“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

四、用课程思政升立德树人之“温”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在课程当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专业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的全部领域[7]。2018年以来,东北农大大力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着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经过系统化设计、整体性谋划,东北农大采取了系列改革举措,努力尝试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固化,通过系列活动将课程思政强化,通过多种形式使课程思政活化。

(一)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去明晰

2018年,东北农大在省内率先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对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育人功能及典型案例进行了阐释和要求。“方案”明晰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精品课;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东北农大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二)用《课程教学大纲》去规范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每门课程都要有思政元素、育人功能是硬任务。东北农大组织编写基于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每门课程都要结合课程授课内容,合理融入3~5个课程思政知识点。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教学学院“结对子”的制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学校每个教学学院选派课程思政指导教师2~4人,课程思政指导教师要参与各学院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并针对各教学学院专业特点,帮助教师凝练课程思政元素,使每门课程都能够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育人思路和体系,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大纲。

(三)用“课程思政”立项研究去深入

遴选首批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项目36个,每个项目投入5000元建设经费,积极推进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2019年,东北农大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活动月,举办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会、案例展、说课视频展播和示范课堂,不断强化试点项目的示范作用,扎实推进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育人格局的形成。在一期项目建设基础上,2019年,东北农大积极推进二期项目立项建设工作,二期共立项44个项目,项目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示范作用得到强化。

(四)用国家名师去引领

组织开展“课程思政金课大讲堂”,邀请东北农大国家名师、国家杰青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各级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结合自身讲授的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为学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元素,提供了有效遵循和典型示范。引导全校教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与自己讲授课程的有机融合;开展“课堂教学专项导师制”,引领教师围绕育人目标研究课堂、设计课堂、开发课堂。

(五)用领导干部去带动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东北农大党委书记、校长亲自带头讲解宣传发动,亲自深入一线为学生讲授思政类示范课程,教学校长亲临一线指挥指导,学院的书记、院长进行“课程思政”讲演,带头讲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领导干部的带动既体现了学校的重视,又让老师感觉到了整体推进的力量。

(六)用系列特色课程去示范

根据东北农大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发“大国三农”“农业科学与人类”“现代农业理论与政策”等系列课程,在总结“中国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英语”等通识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开发“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宣传我国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成果,激发广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思政”掌握着课程教学的灵魂,而“课程”则体现出了思政育人的重要性[8]。当前,东北农大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已基本形成,学校的做法得到省内外高校的认同,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下一步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梳理“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和做法并持续进行改进,继续将“课程思政”做细、做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了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新时期的东北农业大学,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紧抓住 “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时机,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蕴“神”、铸“魂”、固“基”、省“身”、升“温”上下功夫,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断前行,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猜你喜欢

东北立德树人思政
东北铁锅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Make ’Em Laugh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思政课“需求侧”
大东北的春节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