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平语近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019-01-11张军侠
◎张军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身体力行地将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于治国理政方略之中。在近期观看的“平语近人”第八集节目中,围绕“劝学”这一主题展开——腹有诗书气自华,平语近人引经据典,通过对不同典故的讲解和剖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最大的感悟是这一主题既是“劝学”,也是“治学”。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注教育教学工作,对广大教师寄予很大期望:“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平语近人”第八集为我们指明了提升的方式和方法。
一、为何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第一部分,以“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典故为切入点,以“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为重点,阐述“为何学”的问题。总书记曾就学习的意义提出了四个维度: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其中,“人生成长之梯”是从个人角来解读“为何学”。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现在的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而积累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共通素养”,而且要反映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既要重视化学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等)的传承,又要从学科价值、生活实际、社会应用、学科能力、创新素养等角度了解化学知识功能的变化,使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学生能开展后续的学术课程或专业课程(如化学专业、医学等)的学习提供基础。
这要求教师必须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了解新科技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发展中的化学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使自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提升对化学基本事实和概念理解的同时,保持化学课堂带给学生激动人心的科学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现代人才学中的“蓄电池理论”,意即现代人才当中,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要做一块高效能的蓄电池,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做到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化学课堂上传播正能量,引领学生从正面认识化学,引导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重大贡献;引导学生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什么
化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在近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基本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为主导,以体现科技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以突出新意、精心布局、注重实践、考查基础为主线,涉及我国古代技术、中草药煎制等知识,以及我国科学家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研究成果,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废旧电池的处理,污染水的处理,新型能源,海洋科学的研究等等。全面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主动创新的意识。借此,实现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化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
做一名合格的化学老师,在新课改下要学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部分,基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各种知识书籍和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等方面,阐述“学什么”的问题。习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曾给过三个参考方向: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别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这为化学教师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和内容。第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学习前沿科技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不断涌现的化学新领域,了解这些领域与今后学习的关联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缩短师生之间因为年龄而产生的距离,与新时代的学生有交流的话题与空间,能够与学生共同面对环境、气候、工业、农业、健康等与化学相关的各种变化;第三,学习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化学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优美的化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括地说就是了解新科技,广博新知识,宽阔新视野,做一名智慧型老师。
三、怎么学(教)
《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三部分,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典故讲起,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为重点,阐述“怎么学”。做为教师,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是课堂教学。因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既讲明了怎么学,又说明了怎么教。
博学之——广泛地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因此,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优秀文化与教学教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将学习作为责任,将学习作为生活态度,将学习作为精神追求。
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为例,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列举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能通过实例认识化学在发展生活用材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笔者结合《在大自然的馈赠之外——材料技术》一书的内容,立足教材要求,从陶入手讲到瓷,再到新型陶瓷的研究与开发,最后讲到2008年我国奥运会期间,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礼物:中国红瓷。一张张美丽的陶瓷图片,引导学生经历我国陶瓷发展历程,使学生深受震撼,在感慨中国瓷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中,体会着中国精神。
通过阅读、看电视、上网等不同方式方法的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我们的化学课堂才能拥有深厚的学识保驾护航,才能增强教学的自信心,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审问之——仔细地询问。“闻道有先后”,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孔子的弟子赞叹孔子的教学:“师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有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概括了孔子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总结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应当是根据教学目的、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教学方法。
慎思之——努力、谨慎地思考。教师的思考不是清教徒式的冥思苦想,不是脱离行为的纯思考行为,而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学习与研究,思考的结果要改造或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首先,在学习中思考。我们要阅读有关化学方的书籍,整合有价值的素材,通过书写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心得,感悟学习快乐。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我们要不断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最后,进行教学反思。我们要养成习惯,在教案中,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点或不理想内容做批注,一个着重号、一个星号、或一两个字的简单批语,都是反思的闪光点。“事前而思,行而有序;事中而思,行而不迷;事后而思,行而有得”。在思考过程中,教师自然会由教书匠逐渐转变为教学研究者。
明辨之——清楚地分辨。生活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我们必须辨明自心和坚持真理,坚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的是埋头苦干的决心,体现的是从容清醒的淡定,彰显的是高尚师德的坚守。
笃行之——忠诚地践行。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师,每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工作,善于对教育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学习与实践。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构建者。当前,我们要在化学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新理念下,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使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使自己的教学合乎理性。
在“平语近人”的学习中,见人见物见故事,见心见意见真情。“劝学”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一句话:“我很高兴,作为一名医药科技人员,我们就是要为人类健康服务。”屠呦呦的目标很简单,学是为了用,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书香能致远。”让我们在伟人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用一句话表达,即见识做引领,学识做底蕴,才气做锋芒,真正践行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做一名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