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教师专业化:溯源与展望①

2019-01-11◎李

中小学德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业化德育工作德育

◎李 敏 刘 慧

一、发展溯源:从“教师德育专业化”到“德育教师专业化”

近年来,“专业化”“专业素养”等概念被教育各界广泛讨论。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又于2014年展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这一系列指向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文本和工作,加强了全社会对“教师德育专业化”“德育课程建设”等工作的关注和投入。它昭示着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均在逐步明晰德育专业化与教学专业化之间的相对边界。

相对于教学专业化专注于学科与教学,德育专业化旨在关心每一名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早在2007年,檀传宝教授就提出了“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命题[1]。他认为,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德育工作者的未分化时期,其对应的是经验型教育阶段,特征是教育几乎等于德育,“教师即人师”,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二阶段是教师逐步分化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阶段,与之对应的是近现代专业化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一般科任教师(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常常会误解工作分工,将德育责任完全推诿给所谓的“德育教师”;第三阶段是指向教育专业意义上的教师“德育专业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都应走向德育专业化。[2]

在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阶段描述中,第二阶段实际上指出了德育教师急需专业化的“现实需求”,第三阶段实际上提出了全员教师需要走向德育专业化的“理想形态”。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中学阶段已经通过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德育教师实现专业化的“现实需求”。然而在小学阶段,我们一直以来缺失相应专业的职前人才培养环节,以至于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师队伍始终处在“杂牌军”和“不专业”的境况之中。由此可以得知,推进小学德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是当前教师德育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而这种职前培养也将为在职一线德育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提供方向引领和具体指导。

二、现实诉求:在德育实践与理论交互砥砺中前行

毋庸置疑,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兼顾先进的德育理论发展和现实的德育实践需求,从中探索适合当下我国小学德育师资培养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教学体系。

(一)于德育实践中明晰小学德育工作指向

在此,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归纳当前小学德育实践开展情况。

首先,从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分析。学校教育中,常规的德育工作是围绕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来聚合德育内容的。其中,品德发展所涉及的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国情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社会性发展所涉及的德育内容包括:公民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法律教育等。这些德育内容既是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与生活所必需的给养,又是鼓舞学生参与社会、贡献社会的重要引领。

其次,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分析。随着德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教育决策者和实践工作者也超越了一直以来,在认识与选择德育形式时,偏于偶发性、主题化、活动化的倾向,而趋于从稳定性、区块化、育人性等方面,考虑和规划德育形式。从实际的小学德育实践来看[3],直接德育课程、各类活动、教师风貌、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校外实践、校园环境、管理文化、课堂文化,甚至校园中的群己关系,都已被视为重要的德育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正如2017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所提出的“三全育人”体系,要“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当下的小学德育工作都需要走向专业化的方向,逐渐明晰各项德育工作背后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与时俱进的德育理论为培养专业化德育教师夯实专业基础

不可否认,德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其研究成果日趋丰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和众多理论流派,已有一些高校设有德育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从实际情况看,德育领域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科目群,包括德育原理、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与家庭教育、德育与班级管理等等。借助科研机构与高校力量的研究动力,目前已极大地推进了德育理论的繁荣与发展,生活德育、情感德育、欣赏型德育、生命德育、生态体验德育等,已经逐渐走进德育实践领域,并日益发挥着理论引领作用。

而如何将这些理论成果切实转化到德育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与创新,一方面要依靠一线教师的职后学习与培训;另一方面,急需创设和发展职前相关专业,以更好地传播、吸收这些新理论,为未来的德育工作提供优良的教师队伍,也为当前的在职教师培训提供专业理论指引与培训课程的参照。

三、照见未来:以职前培养推进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

1996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逐步增加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提出“高等师范本科教育学制为四年,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学制由二、三年并存逐步过渡为三年,中等师范教育学制由三、四年并存逐步过渡为四年。”截至当前,经历20多年的师范教育改革,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夯实基础、综合培养为一致方向;同时,越发注重专业素养的培育,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师职后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优良的师范教育发展为小学教育专业进一步实现培养“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专门化师资人才,创造了很好的基础。依托师范教育实现小学德育教师的专门化培养,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师范院校落实培养小学德育教师的行动需要考虑三方面条件。

(一)师资条件

承担培养小学德育教师的高校师资应该在专业上是多元的,自身具备较好的理论研究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以实现“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历上也应有较高的要求,应建设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校师资队伍。基于对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双向考虑,高校师资的专业背景需要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德育学等相关专业或方向,以胜任德育理论研究与传播需要以及小学德育实践的工作需要。

(二)课程建设

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师资培养主要依靠合理的课程架构。基于已有师范教育以及近年来教师职后培训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小学德育专业方向课程应涉及几大类:

一是专业方向基础类课程。这部分课程会提供专业德育师资所需要的多个学科支撑,为小学德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将涉及伦理学基础、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德育原理等小学德育的基础理论科目。

二是专业方向核心类课程。这部分课程需要细致考虑如何实现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对接,在德育理论的“实践化”和德育实践的“课堂化”方面下足功夫。课程将聚焦小学德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学旅行课程等。

三是实践教学类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指向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包括经过达到一定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少先队活动(课)实践、教育教学实习、科研指导课程等。此外,有条件的师范院校还应为小学德育方向的师范生开设读书课程,以及形式多样的素养类课程,包括舞蹈、钢琴、书法、科学、家庭教育等课程。

这些课程设置基于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的现状,考虑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希望也能借此为一线德育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引领和借鉴。

(三)人才需求预测

推进小学德育专业师资的职前培养,还需要进行有效的人才需求调研。小学德育方向的毕业生,未来将主要求职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任课教师,以及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岗位。为此,一方面需要对区域范围内小学德育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另一方面,需要积极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在体制上捋顺小学德育教师的现实供需关系,为该方向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不断加强,以及对其实效性的不断强调,可以预见,中小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及少先队专业教师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前景会更加广阔。这也为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德育教师“兼职”状况,确立德育教师的专业地位,规划了美好的前景。

推进实现小学德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行动。如何尊重小学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关照小学儿童的需要和特质,开展规范有效的德育工作,急需依托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来进行。为此,高校小学教育开设德育方向,无论对于德育理论还是德育实践,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这既是一种高校办学的实践探索,更是一种以“产学研”的方式建设德育理论的研究进程,它将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扎实、能力综合的小学德育工作者。

猜你喜欢

专业化德育工作德育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