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灵动教育的培养方法
2019-01-11吴栋
吴 栋
(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浙江金华 322000)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上也是关键阶段,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基础,道德与法治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一门日常的教学工作,更是为了能够在学校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拉向正轨的主要学科。有人诟病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从学教目标上看,重“教书”轻“育人”;从学教内容上看,重“现象”轻“本质”;从学教过程上看,重“形式”轻“内容”。重视“怎么学、怎么教”,却轻视“学什么、教什么”。这违背了综合课程育人价值,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课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践行道德践行法律,提高能力,体验“做人”,这才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本质,也是本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所在。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实现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变。把“聚焦学科”的课堂升级为“聚焦素养”的课堂。“聚焦素养”的课堂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为了能够健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结构,让教学工作能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视角,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实践教育工作,进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核心素养。
一、理解核心素养视角对多元“灵动”教学实践研究的价值与原则
核心素养在教学工作中,指的是将党所提出的教育方针进行具体化,同时也是与宏观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教学实践工作和培养目标之间相互连接的主要环节。党的教育方针同时还可以把“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环节当作桥梁,从而将这项教学工作转化为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可用的、便于教学工作展开的基本要求,此外还是当前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关键性能力和品格,引导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改革和创新。[1]在原则上,主要分为三点:一是坚持科学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育工作,并在教学中时刻保证以“人”“生”为本,在课程教学上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实际,从而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彻到整体教学工作中,重视理论支撑,确保教学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二是重视时代教学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内容应当能够充分反映出新时期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人们教学工作需求,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水平,进而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理念,保证成果能力与时俱进并具备前瞻性。三是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传承,此外还能将核心素养加入到民族复兴的教育工作中,落实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社会责任和群众认可,从而充体现出民族特点,立足于我国现状,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结合。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生活与教学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探讨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加入生活实践经验,并找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育工作热点和生活方式,才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相比,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育工作与当前社会发展和生存练习更为紧密,如果在教学工作中离开了生活实践的支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将会变成无源之水。反之,如果做到教学工作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将社会发展与道德法治教育相融合,将生活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学习动力,将会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更为灵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触景生情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方面,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而言,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一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就会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发现和探究。[2]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中,主要讲述了人文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从而反映出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这这类知识点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虽然一些学生去过许多人文景点,但是对这些人文景点所蕴含的意义知之甚少,因此也就不能与其产生共鸣。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内容的理论性强,想要使学生能够对此类问题真正理解,首先要为他们构建起与生活相关的桥梁。此外,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肤浅,因此在学习的时候,也基本不会去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更多的是习惯被动的知识接受,如果长期下去,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老师针对教学工作进行思考,并了解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接触的实践知识,从而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欲和探讨欲。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学会”朝着“会学”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除了将教学模式进行生活化之外,在教学工作中,更要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工作,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更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探索,使学生从“学会”朝着“会学”的方向转变,以此实现学生多方面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能够改变传统教学工作中强调知识接受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对实践也要能够乐于探究,从而培养出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3]如果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获取效率,反而还会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当采用与实践相关的生活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知识增长的动力,以开放活泼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面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而教育走向“会学”、走向生活。
以教学和实践的角度而言,活动教学法需要老师能够将教学工作与社会运行状况相连接,从而设计出一些模拟活动,帮助学生进入生活中的某一情境,并从情境中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并认同。例如,在讲解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课程中,教师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灌输,让学生牢记权利与义务的定义,表面上虽然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之处,但是到了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片面地记住了一些表面知识,对于课程知识的实践性并没有提升。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组织一次义务与权利的辩论赛,并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实践和探究。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将此类知识铭记到学生心中,同时也对权利与义务做到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新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是构建主义,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构建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其学习方式进行不断优化,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这类教学活动主要是突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性与生活性,并且将教学眼光放在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将理论教育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共同投入到实践的教学工作中,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采用“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优化,同时也将知识变得更具立体感,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文字,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水平。
构建起“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的教学模式,通过寻找时代大背景下适合的教学小切口,创设教学情境,架起沟通学科课程到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体验、感悟、践行中,掌握必备的人文知识,获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正确导行。
教学案例:
2017 年2 月跑男来义乌拍摄,义乌的很多小伙伴都沸腾了。这次跑男来义乌,很多同学显得特别兴奋,时刻关注跑男动向,甚至有同学请假去看跑男,想尽办法向偶像要签名合照。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首先,由教师提出学生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学生关注的话题:
你追星吗?追星到底是好是坏?我们一起聊聊“追星”和“看电视”这点事。
其次,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两种:追星和看电视有利;追星和看电视有弊。他们各自列举了一系列有利和有弊的事例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何把我们有限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依据。
追星不是异类,它是青春期少男少女中正常的现象。小追怡情,大追伤身。追星有利有弊,追星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崇拜的对象,并朝他们成功的方向发展,从而树立远大目标;向自己的偶像学习,汲取偶像的优点和才华,例如他们敬业爱业的精神以及刻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为追求自己的成功未来增添动力,这样的追星就是好事。但是也有同学盲目崇拜,把全部心思花在了偶像身上,因此耽误学习,浪费钱财,甚至走上歪路,这就不可取了。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化主流的价值观点。
1.追什么明星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志趣和品位,明星的言行举止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关于“追星”,我的建议是:不过分或盲目地“追星”,适当地分配和安排时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正确追星,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关于看电视,我的建议是:同学们选择电视节目时不仅要愉悦你的眼睛,放松你的心情,更应涵养你的心灵。看电视还要注意要有节制,控制时间。
4.愿同学们做一个理性的“追星族”,愿你在享受电视的同时,也能增长你的见识,丰富你的心灵。
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悟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贵在知情意行的统一。践行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归宿。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和课堂的学习,生活处处皆学问,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教育也无处不在。学生除了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学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
构建平台,强化学习实践,从“悟道”到“践行”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建立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学者麦克菲尔指出:“如果将任何道德与法治教育局限在教室,不走向社会,实际上就不是道德与法治教育,而是非道德与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正是因为这项教学承担起了比其他学科都要高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需要不断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能够与社会实践进行充分融合,从而提升学生采取正确观点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不仅将生活实践引入到课堂教育工作中,更为关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了实践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并用课堂之外的知识丰富自身所学。
在新课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学生衡量和评价,想要保证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完善道德与法治教育“核心素养”评价机制。“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在试卷上取得的成绩对学生定义。例如:第一点,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对学生进行考查与审核,然后再与小组评价内容相结合,这样所得出的最终评价结果才可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第二点,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做出评价。在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中,对于问题设置主体都是老师,不能涉及每一位学生。所以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对于问题的设置,不能由老师负责全部,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设计主体。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问题的设计上,从自身需求出发,并结合教材中所设定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可以说属于一门慢性艺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需要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改革中,需要广大老师针对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运用积极的有效的灵动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课堂教育阶段,还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学习和成长,积极完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正确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