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环节
2019-01-11殷剑
殷 剑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满足民众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因此,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内涵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I)划分标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分为三大类:学术研究型、知识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属于知识应用型人才大类,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专门性人才。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相比,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将高新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能力。与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相比,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贴近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应用型人才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社会需要的职业性人才,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有别于学术型人才,不是为研究生教育做准备;二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应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占据主导地位;三是应用型人才侧重于知识的应用,立足市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呈现出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四是职业性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属性,专业性是应用型人才内在属性,基础性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属性。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趋势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领域改革人才培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中指出,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十九大开启中国现代化新征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但是现实状况却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认识仍然不到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供需错位严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因此,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专业对接产业链,全过程介入产业链学习
一是专业教学对接产业链,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以生产流程为主导定制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生产任务确定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邀请行业参与教学效果评价。二是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链,增加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办学专业方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新专业,淘汰老专业,确保专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由对单一岗位的熟悉,扩展对整个生产工艺、服务流程等全产业链的熟悉。
(三)突出能力本位,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素养
坚持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其中职业能力涵盖了专业技术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语言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计算机运用能力等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要处理好“做”和“懂”之间的关系,学生由就业能力提升发展到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顺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人才培养高层次性,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与培养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学生由对单一专业的学习演变成对相关专业的学习。比如,一般工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好相关的工程专业知识和掌握工程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销售知识和市场拓展能力,成为生产、管理、销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改革招生体制,突出学生的兴趣和学科基础
一是要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以分数来确定学生命运的招生模式,坚持对学生以综合性、多元化考核为主,实行会考、高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成绩评定,发掘学生的特长,突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基础。二是要根据生源质量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各高校学生入学成绩差别很大,生源质量不在同一档次上,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条件来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
(二)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采用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适当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同时,利用大数据资源,熟悉使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学习应用能力的考核
改革传统期末考试一张试卷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应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考核方式。鼓励学业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可采用小论文、调研报告、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辩论赛、小测验等多种考核方式。同时,由期末考试改为全过程考核,将课程结束后实践操作、产品设计、模拟演练作为考核的标准。实现学业考核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由注重知识评价向综合能力评价转变。
(四)立体化教材建设,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一是建设应用型教材,组织编写具有专业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应用型教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应用型教材,拓展教材种类,由单一教材、统一教材变为推荐阅读、参考书目,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二是构建应用型立体化教材体系,包括主导教材、辅助教材和拓展延伸教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
(五)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一方面,选派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培训,提升应用型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专家和技术人才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实施“双导师制”,给每位同学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导师,主要是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和专业及就业方面的引导,一位是企业导师,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进行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