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

2019-01-11缪相锋

教师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语文

缪相锋

(九江市柴桑区第三小学,江西九江 332000)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优秀文章的学习来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心灵得到启示、感化,让生活更快乐、更智慧,也就是“以文化人”。我国语文课程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功能,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能仅局限于高中、大学课堂。儿童的大脑像白茫茫的雪地。小学语文教学能深刻地影响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所谓“先入为主”,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其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意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近年,部编教材语文课程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学生要进行“海量阅读”。这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固然是好,但是没有主见的杂乱的阅读可能会导致学生“六神无主”,甚至误入歧途。越早让学生接触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越好,这样,使其学会思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就不至于“读什么信什么”或“信什么读什么”。所谓“先入为主”,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抢占孩子的头脑。这是教育的责任、学校的责任,也是语文课程的责任。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学说,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语文课程必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同时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素养本位下的小学语文的崇高使命

“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是新形势下提出的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学生“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贡献价值创造来换取生活资料。社会中的人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都有其职业分工、社会责任。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中的需要。通过字词句的理解记忆、段篇章的阅读欣赏、逻辑修辞的运用训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沟通交流,提高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进而“实践创新”。实践离不开方法理论的指导。唯物辩证法中的普遍联系观点、质量互变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原理方法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标准、社会实践的本质、社会发展决定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等原理观点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工具。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指引学生运用这些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

曾经的“打倒孔家店”、破“四旧”和如今的“去中国化”“占中”,虽然时代背景和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有对中华文化“不自信”的因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现代化、交流交融交锋常态化。这必然带来广大中小学生思想意识个性化、价值追求的多样化。当前,“国学热”不断升温,有利于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但也存在着庸俗化、形式化、绝对化等误区。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很有必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也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决定着国家的性质、民族的命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传承优秀文化、创造先进文化、整合多元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给我们的文化自信铸就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的原则方法

(一)启蒙原则

1.主体性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低年级儿童处于直观形象阶段,他们更关注事物的具体方面,只注意事物的外部属性或特征,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所以,不可进行概念的讲解,原理的分析。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事,稍加延伸拓展。

中年级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处于抽象形象阶段。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可以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浅显的问题。引导其总结归纳各种同类现象反映出的规律。

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本质抽象阶段。他们能够理解一定的哲学概念,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去认识人生、看待世界、解决问题。

2.长期性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常态化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进而决定着价值观。人的世界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对知识对事件的思考中逐步建立,而且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知识的更新、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变化的。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

3.时代性

根据时代需求变化,因时而异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真理,充满生命力,充满时代气息。各个时代的历史条件、生产力水平、文化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要用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其指导教学,并渗透到课堂内容中。曾经,为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颠覆,我们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的优势。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滥,严重侵蚀青少年的身心。通过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现象,看透本质,使其建立正确的名利观、荣辱观、幸福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树立为国家、为人民而活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是当务之急。

(二)启蒙方法

1.深挖课本

小学语文课本虽然没有直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法,但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就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要把这些原理规律反哺给学生,使他们获得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

例如,《彩色的翅膀》讲述了守岛战士为了在岛屿成功种植西瓜,特意从家乡带来蝴蝶,以便传播花粉。故事里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也体现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哲理。《鹿和狼的故事》通过森林里鹿和狼的相互依存的故事,形象地揭示对立统一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揭示,我们面对的物质世界及其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我们要认识世界,就要把世界各方面有机联系起来看,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这种联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得出正确的结论。

《只有一个地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使人明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物质变换过程。一方面,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具有社会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又承担着新陈代谢的功能,因而具有生态价值。唯物史观从人类生产方式出发,深刻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为人类指明了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途径。

《坐井观天》中的青蛙大笑小鸟说:“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读到这里时,我想到老子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实,也可以用“认识的片面性、主观性”来理解这个故事。

《我的舞台》讲的是作者儿时勤练舞艺的事,暗含“量变引起质变”的马克思主义哲理。《纪昌学射》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反映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世界是可认识的”“认识的主体性与规律的客观性”等哲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揭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编写校本教材

小学语文课本篇幅有限,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千而饱”。为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必须集浩瀚典籍之精华而育之。柴桑区第三小学在编制的校本读物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对故事蕴含的哲理进行启发。校本内容包含“古语今说”“古文今解”“哲文品思”等,意在通过解读将正确的观点反哺给学生,引导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世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有共鸣之处,都强调人民的利益为重。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肯定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天人合一”道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看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中,看出古人早已领悟“量变引起质变”、不可过“度”的道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告诉我们认识问题时要全面客观,不要绝对化、主观化。

我们要正确解读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过去错误地认为要“大同”,就得去“斗”,搞平均主义。而不懂得先“把面包做大”再来分的道理,也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发展经济,再来提高社会福祉。看到“君轻民贵”,但也要看到历史杰出人物的引领作用。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男尊女卑的观念,我们就没有必要“曲为之解”,为圣人辩。“礼之用和为贵”等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当社会矛盾无法调和时必然导致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仁者爱人”仿佛孔老先生主张无是非的见人就爱的博爱主义。其实并非如此。孔子也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还说过:“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弟子规》中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号泣随,挞无怨”,《三字经》中的“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等,就是宣扬愚孝,对新世纪的中小学生宣传这种观念,显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应该用今天的教育观念,加以审视和扬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叹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君臣一梦,古今空名”,浸透着一种无奈的历史凄凉;当年“横槊赋诗”、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如今安在”?从而得出“往事如烟”“人生如空”历史虚无。这些是错误的理解。要使学生明白,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历史是连续的,社会文明的进步是积累来的。要从个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贡献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历代的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传世巨著像不灭的火炬光照千秋,构成人类的精神文明。所有的科学理论的建立、科技的发明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我们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也是经历千百年的战争建立起来的。英雄的血没有白流,军事功绩决不是过眼云烟。那些“求田问舍”的平庸之辈才真是江中的浪花,旋起旋消。致力于个人名利的人,会很快被历史忘记,其人生的确是过眼云烟。在当代中国,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并结合当代现实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加以全面的、合理的解释,并将其反哺给学生。这也是我们编制校本的初衷。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包哲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