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数线图,课堂大帮手
2019-01-11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王 玲
谈起“数感”,无疑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词,在数学这本就抽象神秘的天地中,更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新课程指出:所谓“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承载认数“重任”,数线图“功不可没”。数线图是由一年级毛毛虫、数尺图逐步抽象形成的数线图,“数线”是“数轴”的雏形,它是刻画“数”的通用直观模型,第四版教材,它经历了“毛毛虫”——“数尺”——“数线”这样一个符合学龄初期学生心智的直观抽象过程。当然,就像张丹教授所讲的,“在小学不出现严格的数轴,而是替代为多种多样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所以教师们习惯地称为数直线。”
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这一课,教材在试一试这一环节,直接呈现了尺子这一直观的数线表示方式,通过在尺子上读10 到20 各数,帮助学生理解了20 以内数的排列顺序,还有利于学生体会加法递增的特性、感受数学的大小顺序,借助顺着数、倒着数等数数活动,积累加减法的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当出现尺子的时候,学生感到非常熟悉,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学习,也更容易学得好。
一年级上册《搭积木》这一课,教材第一次出现了毛毛虫,这是教材特意设计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毛毛虫的“数线”图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加法递增的特性和数的顺序,进而从多角度加强对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当教材中出现毛毛虫时,学生首先是很感兴趣的。通过毛毛虫的引入,学生很快突破了难点。
教材在第四课时《有几棵树》箭头由1 个变成了2 个、多个,以“你能看懂吗?”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计算的道理。左右两边的图有了一点不同的变化。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比较。左图呈现了逐一相加的计算方法,即8+1+1+1+1+1+1=14,右图直观易懂地呈现的是“凑十”的策略,这样促进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思考和对进位加法的理解。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凑十的意义。
教材第85 页练习三的第4 题出现了毛毛虫上没有了箭头提示,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理解,自己来画一画6+6,18-5 的计算过程,或者先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结果,再把这个过程画出来。结合学生的画来促进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就这样一个直观模型,学生喜闻乐见的“毛毛虫”,蕴含了多少内容,有计算、数序、比大小等,渗透了加减法的本质,促进了学生的数学理解。
“10”的认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因为对于10 以内数的学习,孩子都是一个一个数,比如一根一根数小棒,一颗一颗数珠子,即“逐以利用图形分析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事物运动的规律展开探究,进而让其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建立有效的解题思维。另外,为了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形成更为有效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不妨将图形与空间想象意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图形的绘制,提升其数形结合认识,进一步强化其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认识
逻辑思维认识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关键,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争取帮助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那些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抛开复杂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思考整个题型内涵性,把握解题关键点。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将集合的直观推理、代数的有序推理、解题的通性通法,还有相关的案例引入进来,让学生对数学题解题的通性通法进行认识,并从中分析出合理的解题规律性内容,抓住本质性的解题要求,进而对解题方法展开合理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未必需要让学生接受大量的专题训练,可以利用有效的数学教学题目,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思维链。尤其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反思程序,在解题后及时进行反思、优化,不断巩固自身的解题认识。
总而言之,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备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各方面的数学学习认识,展开针对性的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的解题认识,从根本上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为其在高考中奠定稳固的发挥基础。